[实用新型]一种脚踏车把手避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5213163.3 | 申请日: | 199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219252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2-07 |
发明(设计)人: | 沈文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凯複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14 | 分类号: | B62K21/14 |
代理公司: | 新华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6102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踏车 把手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车的把手结构,特别是指有关于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
按,习用一般脚踏车的把手结构,概如图1、图2所示,大体上脚踏车把手10均是利用金属管制作而成,组合装配时,只要将该把手10予以锁固在金属制的立管11管夹12即可,由于该把手10与该立管11管夹12均由金属材料制成,是属于硬质材料与硬质材料的组合形态,因此,当装配于车体供骑乘时,一旦受到地面凹凸不平的颠簸作用,其所产生的震动力道将无从消释,会直接地传递至该把手本体,而最后再传递至我们双手,骑车人将感受到相当强的震动力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可将地面凹凸不平所产生的震动予以有效地吸收,有助于提升骑车的舒适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踏车避震结构,包括一把手本体,先在一把手本体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而后方于该缩管部位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最后接着又在该避震衬垫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具补强作用的包覆层。
为进一步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该包覆层的内壁制设有预定数目的凹凸面或凹凸点。
采用这种结构后,由于利用在把手内部植入一吸震材料,可将地面凹凸不平所产生的震动予以有效地吸收,不致传递至使用者的双手,有助于提升行车舒适感。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习用脚踏车把手与立管结合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习用脚踏车把手与立管结合的平面径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轴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显示与立管结合状态的平面径向剖面图。
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包括一把手本体2先在一把手本体2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21,而后方于该缩管部位21先行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22(其厚度需视所想要的避震效果而选择决定)最后接着才又在该避震衬垫22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具补强作用的包覆层23,如此脚踏车的立管3管夹31其之锁固在该把手本体2的包覆层23处始能具有吸收消除震动的能力。
为增进该包覆层23与该避震衬垫22其彼此间的结合能力,使无分离脱落之虑,可在该包覆层23的内壁制设有预定数目的凹凸面231或凹凸点,如此自能促使该包覆层23与该避震衬垫22之间获致稳固地结合为一体,而无相对位移的情形出现。
将本实用新型装设于车体,一旦骑乘到路况不佳的路段,受到地面凹凸不平的颠簸作用,所产生的震动力道经由该立管3管夹31而传递至该把手本体2时,大部分的震动力量将会为该避震衬垫22所吸收,该震动力量几乎已被消除殆尽,骑车者的双手完全感觉不出丝毫震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凯複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凯複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31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摩托车点火装置
- 下一篇:一体化书画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