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压簧平衡式制动安全器无效
申请号: | 95215518.4 | 申请日: | 1995-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2186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1-31 |
发明(设计)人: | 姜振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振寰 |
主分类号: | B60T15/38 | 分类号: | B60T1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簧 平衡 制动 安全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指液压制动式汽车的制动油压调控装置。
汽车在高速行驶或路面较滑、坡路弯路的情况下制动时,常因车轮过早抱死或抱死不同步而发生侧滑、甩尾,引发交通事故,国外已研制成电子式及机械式的制动防抱死装置,简称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电子式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只能在汽车制造厂统一装配,仅在国外一些名贵车上得到应用,机械式结构的安装简单,性能可靠,价格低廉,有很强的推广价值,特别适合于我国汽车业的应用和普及。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公开一种结构新颖合理、灵敏度高且性能稳定的汽车制动安全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壳体1,壳座2,壳体1上的横孔内置一连杆,连杆上设有2个以上的定位胶圈10,壳体1上部设有放气阀12,关键是壳体1和壳座2之间设一胶膜3,并将壳体1和壳座2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分为上空腔和下空腔,上、下空腔内分别置有上压簧4和下压簧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汽车制动油压大于上、下压簧确定的某一压力值时,胶膜3向下运动,使油压减少,其原理示意可见图2所示,由于胶膜远离由上下压簧共同确定的平衡态,在上下压簧的共同作用下胶膜产生振荡,而导致油压的振荡,其结果是在制动蹄片与制动鼓间瞬间产生多次间歇接触,起到瞬间多次点刹车的作用,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轮被抱死,克服制动跑偏和甩尾,制动中方向盘不失控,可以调整制动方向,减少制动距离,减少制动蹄片和轮胎的摩损。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下:包括壳体1,壳座2,壳体1上的横孔内置一连杆,连杆上设有2个以上的定位胶圈10,以防止漏油,壳体1上部设有放气阀12,连杆内孔的内端与上空腔和放气阀有上下孔相通,关键是壳体1和壳座2之间设一胶膜3,并将壳体1和壳座2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分为上空腔和下空腔,上、下空腔内分别置有上压簧4和下压簧6。并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并接在油路中,当P为输入制动油压,ΔP为本产品产生的振荡油压,第一次振荡油压为负值,输出油压为P±ΔP。
为提高在制动油压较大时的振荡力,在壳座2的内腔底设一盲孔,盲孔内设一弹性胶柱8,其长度小于下压簧6的长度。当制动油压较大时,则下压簧与弹性胶柱共同产生作用。
为防止上下压簧对胶膜3的压损,在上、下压簧与胶膜3接触端设有上压簧帽5和下压簧帽7,上、下压簧经上、下压簧帽与胶膜发力的作用。
为防止安装时损伤定位胶圈10,连杆为两节,由横孔两端置入再螺接,这样避免了定位胶圈与壳体中的上下孔边缘的接触。
为进一步提高防漏油的效果,在两节连杆9a和9b的与壳体1的接触处设有端面油封11。
安装时,将弹性胶柱8压入壳座2内腔下部盲孔中,再装入下压簧6和下压簧帽7,将上压簧4和上压簧帽5、胶膜3依次置入壳体1内腔中后,将壳座2与壳体1旋为一体,将定位胶圈10,端面油封11套在连杆9a、9b上后,插入壳体1的横孔中并旋成一体,在壳体1上部旋入放气阀12。使用时,可经一特制三通安装,三通的一个头接制动总泵的前或后油管接口,另一头接从制动总泵上卸下的前或后制动油管接头,三通的中间孔接制动安全器的连杆。
本实用新型的双压簧中为一高强度防油振荡胶膜,增加了振荡的强度和灵敏度。由于弹性胶柱8的存在,防止了下压簧的弹性疲劳和进入非线性工作态,并提高振荡强度。本产品的振荡频率便于控制,振荡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可由下式求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振寰,未经姜振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55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