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青光眼房水引流盘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5216349.7 申请日: 1995-07-20
公开(公告)号: CN2237430Y 公开(公告)日: 1996-10-16
发明(设计)人: 蒋幼芹;许淑云;段宣初;孙加林;胡光伟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市橡胶制品设计研究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分类号: A61F9/00 分类号: A61F9/00
代理公司: 北京市化工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谢翠英
地址: 100075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青光眼 引流
【说明书】:

实用新型涉及的是青光眼房水引流盘装置,适用于治疗青光眼,尤其适用于治疗顽固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

众所周知,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视神经损害及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眼球内房水由睫状突分泌,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眼内容物的体积三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眼球内具有一定压力称眼压,正常保持在10-21mmHg;如果三者动态平衡失调,房水循环通路任何部位受阻,则导致眼压升高超过24mmHg,进而引起视神经乳头发生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失明。若为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出现剧烈眼痛,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锐减等症状,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甚至致盲。采用常规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如小梁切除术)可以使青光眼的眼压降低,但有时术后由于围绕着巩膜造瘘口的纤维组织形成,或造瘘口被虹膜、睫状体或玻璃体堵塞,或某些患者术后形成的包囊型滤过泡及扁平形滤过泡等,均可导致手术失败。还有一些对常规的滤过性手术疗效甚差的青光眼,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无晶体/人工晶体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少年性青光眼、色素层炎性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症、多次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青光眼及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青光眼等,这些被称为“顽固性青光眼”或难治性青光眼,对其采用置入青光眼房水引流物的方法加以治疗。经房水引流物流出的房水可导向后部球结膜间隙、静脉或眼眶组织内而被吸收,以达到降低并维持眼压在一定的水平,保持视功能的目的。

目前使用的青光眼房水引流物有两种:一种是有阀门装置,另一种是无阀门装置。

1、无阀门装置

该装置是将长约20-30mm的硅胶管(内径0.3mm,外径0.63mm)一端连于围绕眼球赤道部180°-360°的槽状硅胶带的槽内(槽沟面向巩膜)或其它形状与不同大小的巩膜外附着物上,另一端管口剪成斜面置入前房内,长2-3mm。

在临床应用中,术后可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引流管口被纤维组织堵塞、白内障、引流管与角膜内皮接触等并发症。

2、有阀门装置

将带阀门的长管连接在90°-180°的巩膜外附着物上。它包括:a)一个开放的硅胶管(外径0.64mm,内径0.3mm);b)具有槽状的硅胶带或其它形状的引流盘。手术时,将小管的一端置入前房,另一端封闭处有一“十字”形裂隙的单向引流的压力敏感性阀门,将阀门固定于槽状硅胶带中或引流盘上,阀门的开放压力为11mmHg,关闭压为9mmHg。在临床应用中亦发现该装置可引起浅前房、低眼压及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另外,设置的阀门性能不稳定,有时能打开,有时打不开,打不开时造成房水引流不畅,眼压不能降低。

总结以上两种青光眼房水引流置入物,都有置入前房的引流管和在眼球赤道部后的巩膜外的附着物,引流管的末端可有也可无阀门。这样结构形式的置入物在临床应用中带来了诸如上述术后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痛苦。

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结构上对置入物加以改进,不但使眼压降低,且持久稳定,进而解决顽固性青光眼患者的疾苦,预防患者失明。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在巩膜外附着物上增添一突出的压力嵴,以对手术后房水的引流设置障碍,进而促进术后早期能恢复前房,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而完成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是由房水引流小管(1)、引流盘(2)、贯通孔(3)、压力嵴(4)、连接孔(5)、盘的固定缘(6)和周边嵴(7)组成。

压力嵴(4)位于引流盘(2)的前方,面积约为18mm2,其形状可为三角形,也可为弧形,其突起的高度约为0.4mm,比周边嵴(7)低0.3mm,该压力嵴(4)将引流盘(2)分成两部分,其作用是对手术后早期房水流出起一定的阻拦作用,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以及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贯通孔(3)位于引流盘(2)的中央,贯穿于引流盘(2)的上下表面,其数量可以为1个,2个或2个以上,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其作用是术后可增加引流面积,同时将房水引入盘的上下表面及四周,有利于形成弥散状态的功能性房水引流滤过泡,以维持术后正常眼压状态。术后晚期,由于小孔中增生的纤维组织象“铆钉”一样,起着限制后部滤过泡高度与容量的作用,这就防止了后期引流盘(2)的移动,同时也减少了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橡胶制品设计研究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北京市橡胶制品设计研究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63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