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液深井泵无效
申请号: | 95217819.2 | 申请日: | 1995-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2365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0-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序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序韬 |
主分类号: | F04B47/02 | 分类号: | F04B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油增产设备,它可在不改变深井泵泵径与工作制度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深井泵的实际进油量和泵效。
由于冲程损失、漏失和气体影响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抽油井的平均泵效一般均未超过50%,围绕提高泵效,现场推广使用了一些提高泵效的装置,其中之一是深井泵的各种增压进油装置,如管式泵的吸入能量补偿装置、有杆射流增压泵等。这些装置均收到了增压增油提高泵效的明显效果,在现场已推广应用了几百口井、成为一种有效的增产手段,但相对现场的实际需求而言,目前达到的推广程度仍然很低,除去非技术原因外,现有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影响它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问题,例如现有的深井泵增压装置基本上不适于在泵挂深度超过2000米的深抽工况下使用,然而深井泵就是在深抽工况下冲程损失,漏失、气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严重,泵效也最低,最需要提高泵效的手段、其次,现有技术中还没有直接大幅度增加进油量的装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必须设计出一种在任何深度,特别是在深抽条件下均能使深井泵大幅度直接增加进油量的装置,这就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管式泵下面串接1台带有机械能充放装置的增液泵,增液泵中固定安装了1根顶端封死的高压密封管,管中伸出的活塞杆压在增液泵柱塞顶端游动凡尔的阀罩上,柱塞座在机械能充放装置的组合弹簧上,使深井泵与高压密封管中的液体沟通为同一压力系统,在深井泵下冲程时,由于有深井泵固定凡尔的关闭隔离,深井泵与增液泵分别为高低两个压力系统,而被固定在低压增液泵泵腔中的高压密封管,由于有活塞杆的隔离,高压密封管内外仍为高低两个不同的压力系统,当深井泵下冲程开始时,深井泵及高压密封管中的压力均逐渐增高,驱动高压密封管中的活塞杆下行,增液泵的柱塞也被压着下行,增液泵进油,同时柱塞下面的弹簧就被压缩贮能,将深井泵中的油管液柱压力能转换成弹性机械能,在深井泵上冲程时,当深井泵内压力下降、柱塞上行到让出深井泵与高压密封管通道出口时,贮存在机械能充放装置中的弹性机械能就推动增液泵的柱塞将泵中原油压入它上面的深井泵中。本实用新型在深井泵冲程冲数和泵径不变的情况下泵油量的增加是通过对深井泵下行程进行两次“放大”实现的在下冲程开始时,深井泵柱塞下行排出的液体体积等于进入高压密封管中的液体体积,利用高压密封管的设计管径比深井泵泵径小得多,这样,获得的高压密封管中活塞杆的下行程即增液泵的进油冲程就比深井泵的下行程大得多,这就是一次放大,再使增液泵的设计泵径大大于深井泵的泵径,这就是二次放大。当深井泵柱塞上行到上冲程结束前的某一位置,贮存在机械能充放装置中的弹性机械能将增液泵中经过两次放大多进的原油都压进尚未充满的深井泵中,这就是本实用新型增加泵液量的基本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抽油井工作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深井泵获得25—40%以上的超冲程,55—75%以上的进液量是在不消耗沉设压力的情况下进入泵内的,这与常规深井泵的进液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带来的好处是:1.增液深井泵55—75%的进液量节省了将井液从油层中部举升到油井动液面高度这一部分地层能量,在采油过程中,这部分能量消耗占整个采油过程地层能量消耗的很大比重,因此,采用增液泵抽油,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采收率。2.由于增液泵大部分进液量是舀水方式在压力不变的低压状态下进液的,所以,增液泵进液不仅与油井动液面高低无关,也不会出现气锁现像,这使得增液泵特别适合于低渗透,低液面的油井,也适合于气液比较高的油井,3.增液泵特别适合于深抽井,增液泵的最大下泵深度可以超过2500米。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实现过程。
图1是深井泵下冲程开始、增液泵贮能进油示意图。
图2是增液泵贮能进油完毕,深井泵继续下冲程示意图。
图3是深井泵上冲程开始进油,增液泵维持贮能状态示意图。
图4是深井泵继续上冲程,增液泵释能向深井泵补充进油示意图。
如图1所示:1.深井泵柱塞,2.深井泵柱塞下游动凡尔 3.外工作筒 4.深井泵泵筒 5.异径接头 6.固定凡尔 7.增液泵筒8.高压密封管,9.上,下牙形槽固定管,10.活塞杆 11.增液泵游动凡尔,12.增液泵柱塞,13.弹簧,14机械能充放装置外筒,15.上平衡孔,16.下平衡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序韬,未经黄序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78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自行车防盗行驶执照牌
- 下一篇:电线连接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