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无效
申请号: | 95219318.3 | 申请日: | 199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2281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5-29 |
发明(设计)人: | 高时宜;王正格;丁鉴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贝斯特实用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Q2/50 | 分类号: | F23Q2/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环式 安全 气体 打火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打火机,尤其是一种锁环式安全型气体火机。
目前已有的普通气体打火机是由气箱、气箱上盖、出气阀部件、防风罩、发火部件、撬板和机架组成。其撬板始终处于待工作状态,在携带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无意触压撬板而打开出气阀泄漏可燃气。因此安全性能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它不仅能按操作规程点火,而且能在点火后自动锁定撬板关闭出气阀,防止不熄火、漏气和误点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由气箱(1)、气箱上盖(2)、出气阀部件(3)、(4)、(5)、防风罩(6)、发火部件(7)、(8)、撬板(9)、机架(10)、锁环(11)和弹性构件(12)组成。其特征在于:利用弹性构件(12)的予弹力将具有锁定功能锁环(11)压装在撬板(9)头部上面的凹座里。弹性构件(12)的一头套装在防风罩(6)顶部里面的簧座上、另一头套装在锁环(11)的凸环上。锁环(11)的导杆穿过防风罩(6)的导槽和撬板(9)头部的导槽,防风罩(6)套装在机架(10)上并用销钉牢固地固定在机架(10)的两侧壁上。
当锁环(11)克服弹性构件(12)的弹力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并定位在开启状态下,然后用拇指搓转发火轮并按下撬板(9)尾部时,打火机即被点燃,用毕抬起拇指,锁环(11)在弹性构件(12)工作弹力作用下,锁环(11)导杆沿着防风罩(6)和撬板(9)头部的导槽自动滑回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锁环(11)导杆被弹性构件(12)的予弹力固定在导槽的锁定端,阻止撬板(9)以fl为支点顺时针转动打开出气阀,从而实现出气阀部件的安全自锁。
本实用新型因为只需要在普通气体打火机的原有结构上,改变撬板和防风罩结构,同时增设一个锁环和一个弹性构件,便增加了自动关闭功能,所以结构简单。同时,由於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关闭功能是通过弹性构件的工作弹力推动锁环沿导槽移动至锁定位置,并通过弹性构件的予弹力使锁环保持在锁定位置不动,因此,自动关闭功能和安全自锁功能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一种扭、压复复合簧——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一种压簧——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3、4为扭、压复合簧、锁环、撬板和防风罩的结构、安装位置、相互连接形式及力学原理示意图。
图5、6、7为压簧、锁环、撬板和防风罩的结构、安装位置、相互连接形式及力学原理示意图。
图8、9、10、11、12、13为自动关闭功能和安全自锁功能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4、15为扭、压复合簧和锁环结构示意图。
图16、17为压簧和锁环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细节及工作情况。
正如图1、图8、图9和图10具体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扭、压复合簧——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的结构特征和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在图8中,扭、压复合簧(12)的一头套装在防风罩(6)顶部里面的簧座(6-1)上,其外臂(12-1)别在防风罩(6)的立杆(6-2)上,扭、压复合簧(12)的另一头套装在锁环(11)的凸环(11-1)上,其外臂(12-2)别在锁环(11)的导杆(11-2)上;锁环(11)借助扭、压复合簧(12)的子弹力压装在撬报(9)头部上面的凹座(9-1)里,与凹座成为间隙配合形式锁环(11)的两个导杆(11-2)和(11-3)分别穿过防风罩(6)两侧壁上的导槽(6-3)和(6-4),并在导杆(11-2)和(11-3)的两端头以过盈配合形式分别套装两个塑料帽(11-5)。
图2、图11、图12和图12具体表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压簧——锁环式安全型气体打火机的结构特征和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在图11中,压簧(12)的一头套装在防风罩(6)顶部里面的簧座(6-1)上,另一头套装在锁环(11)的凸环(11-1)上;锁环(11)借助压簧(12)的予弹力压装在撬板(9)头部上面的凹座(9-1)里,与凹座成为间隙配合形式锁环(11)的两个导杆(11-2)和(11-3)分别穿过防风罩(6)两侧壁上的导槽(6-2)和(6-3),并在导杆(11-2)和(11-3)的两端分别压装两个塑料帽(11-5);锁环(11)的第三个导杆(11-4)穿在撬板(9)头部的垂直壁(9-2)上的导槽(9-3)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贝斯特实用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市贝斯特实用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93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