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牵引式插秧机无效
申请号: | 95223037.2 | 申请日: | 199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237924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硕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硕茂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柯 |
地址: | 333126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牵引 插秧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移栽机械,尤其是一种用于水稻秧苗移栽的动力牵引式插秧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材普通采用手工栽插水稻秧苗,这种传统的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经常赶不上农作物栽插的最佳季节,因而影响其产量和质量。近些年也有人对插秧机进行了研究、设计,如中国专利CN2150709Y就提出了一种“仿生插秧机”,主要由动力部分,送秧、分秧机构、插秧机构所组成。它以推、拉摇杆来驱动传动杆,分别带动送秧分秧机构和插秧机构进行动作。这种插秧机通过多根杠杆、摆杆及齿轮等零部件传递由人工手动产生的动力,其工作效率仍然不高,劳动强度仍没降低多少,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卡机现象,其机械磨损较大,使用寿命不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轻便灵活,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且插秧性能好的动力牵引力插秧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实施下列技术方案来达到:在带三角架的机架下部装设前轴、后轴以及环绕有传送带的前滚和后滚,前轴、后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前行走轮、后行走轮以及前传动轮、后传动轮,前滚的两端同轴安装与前传动轮相啮合的输秧轮。上述传送带的后端上部设有若干三角形开口的隔秧橱。在三角架上分别设有中段带分秧伞齿轮,两端装有传动链轮和插秧传动轮的分秧轴以及带若干U形弯、两端装有插秧轮的插秧轴,传动链轮通过链条与后传动轮相连接,插秧传动轮与插秧轮以齿啮合。在竖直方向设有若干根带V形弯的分秧杆,其中任一根的延长上部装有与分秧伞齿轮相啮合的传动伞齿轮,每根分秧杆下部对应于隔秧橱开口处各设有3~5叶的分秧转叶,各分秧杆的V形弯部由一横向连杆串接联动。对应于各插秧轴的U形弯处活动连接有下部带插秧指钳的插秧杆,其下部由套环支承定位。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下列技术措施获得更佳的效果:将与插秧杆相连接的呈S形对合指钳置于套筒内,而套筒则通过其上的套环连接在机架上;插秧杆采用二节螺纹或套合可调结构,以便调节插秧的深浅度。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新型实施例中插秧指钳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上部设有三角架1的机架2下部装设前轴3、后轴4以及环绕有铁皮传送带5的前滚6和后滚7,前、后轴3、4的两端分别设有带T字齿的前行走轮9、后行走轮10以及前传动轮11、后传动轮12,前滚6的两端还同轴装有与前传动轮11相啮合的输秧轮13。在传送带5的上部设有5个呈三角形开口的隔秧栅14,其前部为盛装秧苗的贮秧篮15。三角架1上分别架设中段带分秧伞齿轮16、两端装有传动链轮17和插秧传动轮18的分秧轴19以及带5个U形弯20、两端装有插秧轮21的插秧轴22。分秧轴19的一侧还设有一手动助力曲柄8,以便在启动或故障时助力。传动链轮17通过链条23与后传动轮12相连接,插秧传动轮18与插秧轮21相互啮合。在三角架1的下部竖直设立5根带V形弯32的分秧杆33,其中间的一根向上延伸并在头部装有与分秧伞齿轮16相啮合的传动伞齿轮24。每根分秧杆33的下部对应于各隔秧橱开口处各装有4叶的分秧转叶25,各V形弯32由一横向连杆26活动串接起来。在每根插秧轴22的U形弯20处活动连接有插秧杆27,其下部连接有穿在套筒29中的S形对合的指钳30,而套筒29又由固定在机架上的套环28支承定位。插秧杆27采用二节套合伸缩结构。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由机器或畜力牵引前行,与前行走轮9同轴的前传动轮11通过齿啮合带动与前滚6同轴的输秧轮13转动,进而使传送带5向后部输送置于其上的秧苗,并被隔秧橱14拦阻于其三角形开口处。与此同时,与后行走轮10同轴的后传动轮12通过链条23带动传动链轮17转动,进而使与其同轴的插秧传动轮18和分秧伞齿轮16分别驱动插秧杆27上下运动和传动伞齿轮24及分秧杆33、转叶25转动,与其相对应的指钳30不断开合而转叶25不停地配合转动,完成其各自的插秧、分秧任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轻便灵活,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且插秧性能好等特点,尤其适合在江南的水稻田间操作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硕茂,未经李硕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30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镀镍磷合金板式换热器
- 下一篇:减肥保健内衣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