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口自动进排气阀无效
申请号: | 95225699.1 | 申请日: | 199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23349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8-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勤;赵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勤 |
主分类号: | F16K17/18 | 分类号: | F16K17/18 |
代理公司: | 唐山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云和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气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口自动进排气阀,属于供热采暖热水锅炉用的安全附件。
目前我国运行着的热水锅炉多达十数万台,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关键之一则是能够把运行过程中锅炉内的气体及时排除。在运行前向系统和锅炉进水时需排气,冷水升温过程中逸出空气需排气,因系统失水需不时补充新鲜冷水,水温升高逸出空气需排气。由于一些意外原因锅炉内出现负压又需及时向炉内进气以平衡内外压差。上述的排气、进气的传统作法是通过司炉工手工操作有关阀门实现。当然也有安装管道自动排气阀代替锅炉自动排气阀者。当前市场上也有热水锅炉自动排气阀产品销售,如长春宽城产的热水锅炉自动排气阀。其主要结构为:阀壳是一盆形,传动部件是一浮子通过杠杆和绞链控制一个小孔的关闭,该结构形式易造成阀腔内的污物沉淀而垫堵和卡死运行部件致使自动排气性能失灵。且存在因锅炉容量不同需安装不同数量的排气阀之弱点,如一台1.4MW的热水锅炉上需安装2—3台,这将造成安装维修不便,且费用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的双口自动进排气阀,以满足热水供暖锅炉的高标准自动进排气的技术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铸造而成的阀体、阀盖,阀体和阀盖构成积气室,阀体为立式结构,其下半部呈半球面形,上半部呈圆筒形,阀盖为圆筒形帽式结构,在阀盖顶部中央部位和侧壁设置A、B两个进排气孔,两孔分别由设置在阀腔内的两组浮动装置控制。锅炉运转之前既锅内无水时,两浮动装置在下限位置。A、B两孔均处于开启状态。当向锅炉进水时气体从A、B孔排出。随着水位不断上升而进入双口自动进排气阀的阀壳,此时,控制B孔的浮子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并达到上限位置,使控制B孔的浮动装置上的横杆处于水平,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横杆上镶嵌的橡胶堵将使B孔关闭密封。水位连续上升,积气室内的气体从A孔排出,而水也将从A孔溢入浮桶,使控制A孔的浮球浮起,并带动A孔浮动装置中的阀杆、阀片上升,与镶在A孔周边内表面的“O”型胶圈接触并压紧,使A孔关闭。此时进入浮桶内的水将从浮桶下面的泄水孔泄出,为锅炉内出现负压时控制A孔的浮动装置在自重与内外压差作用下打开A孔进气做准备。因为A孔进排气量大,其位置在进排气阀的顶点,所以在锅炉准备运行大量进水时的排气和出现负压时进气均以A孔为主。在锅炉运行过程中逸出的气体进入积气室是依靠控制B孔的浮动装置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对B孔的自动开关进行排气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结构形式乃为热水供热锅炉所专用,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安装维修方便,可适用于任何型号的热水供暖锅炉,从根本上避免了热水供暖锅炉产生气塞、冲击、震动、局部过热或出现负压损坏部件的现象。
附图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图1中C—C剖面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表示的热水供暖锅炉“双口自动进排气阀”包括由通径50毫米的标准法兰(1),半球面形(2),圆柱筒(3)和与阀盖连接的中法兰(4)构成立式阀体。由与阀体中法兰(4)连接的法兰(5),圆柱形筒体(6),盖板(7)构成阀盖。两者用螺栓联接,中间压一“O”型橡胶密封圈(9),实现密封,使阀壳内腔形成一积气室。标准法兰(1)与锅炉筒体或上部联箱的排气法兰连接。由于该阀壳体为立式,且通径较大,因此使进入其内的污物容易沉淀、退出,避免对浮动装置产生垫堵、卡劲等不良影响。
阀盖呈圆筒形帽式结构,在盖板(7)中央部位设置进排气孔A,该孔孔径为22毫米,接其中流速计算,每小时排气量可达27立方米。A孔设在该部位可使锅炉的空气排除最充分,从而有利于锅炉运行。A孔内表面周边镶一“O”型橡胶圈(10)控制A孔开关的浮动装置由阀片(11)、阀柄(12)、浮子(13)、导向架(14)、导向套(15),浮桶(16)组成,阀片(11)与阀柄(12)之间为永久式固连。阀柄从阀盖的内表面由下向上穿过孔A和导向套(15)并与浮子(13)用螺纹连接为一体。浮桶(16)套装在浮子(13)和导向架(14)外面,用螺钉与阀盖的盖板(7)周边连接。浮桶(16)下部3泄放孔(24)上为泄出进入浮桶(16)内的水而设置。当A孔关闭后浮桶(16)内的积水需排出,为下一次A孔打开的动作做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勤,未经王志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56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