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中筑堤持续作业沉袋无效
申请号: | 95226873.6 | 申请日: | 199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233421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8-21 |
发明(设计)人: | 柯钟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钟勇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关松寿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中 筑堤 持续 作业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在水利工程中,特别是修筑海堤工程中使用的沉袋。
现在常用的水中筑堤沉袋如图4所示,系于沉袋袋体70之一端设有入沙口71,并在靠近入沙口的袋体上设有一个排水口72,排水口处设有拦沙网;入沙口设有系带环73,该系带环设有开口730,由开口处穿入系带,以供袋体内充满沙土后将袋口封闭。
目前在抽沙筑堤工程中,须在海岸无海水处沿着海岸线挖设与沉袋袋体长度相当的浅坑,再将袋体的入口套接于抽沙船所延伸出来的抽沙管,由抽沙船将较远处海中之沙连同海水一起抽灌入沉袋袋体内。此时,因沙比水重,沙土沉入袋底,海水自排水口排出,依此方式,沉袋内便会完全充满海沙,进而形成海堤;然而,目前因无特殊的装置可供其辅助施工,筑堤时仅能选择该筑堤处退潮时才可施工,否则沉袋很轻,涨潮时会因海水的浮力使沉袋任意漂浮移位,以至沉袋充沙后无法依予定的路线延伸,造成筑堤上严重缺失。按照潮汐的规律,退潮6个小时便又涨潮6小小时,这样,白天工作时间便所剩无几,当充沙进行至将要涨潮时,便立即停止,并且尽快以怪手或较大物件压住沉袋,因而目前这种施工上正面临进度缓慢的严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中筑堤持续作业沉袋,该沉袋能与辅助作业装置配合,做逐段充沙,并且在涨潮时仍能持续作业、可较便利地随时对沉袋偏位加以调整,从而大幅度提高施工进度。
本实用新型水中筑堤持续作业沉袋是这样实现的:沿沉袋袋体的延伸方向,每隔适当间距便设一排水口,在袋体上形成多个排水口,排水口的数量随着沉袋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本实用新型对沉袋的改进,使沉袋在施工中能够借助辅助装置达到持续作业,加快施工速度的目的。该辅助装置由卷轴、夹持器、及液压缸构成,并且该辅助装置装于作业船的缆绳端部沉于水底。本持续作业沉袋经展平后卷绕于卷轴之上,夹持器的上夹片和下夹片位于卷轴外圆的上部和下部,可将卷轴上的沉袋夹紧或松开,其动作由液压缸控制,液压缸的液压管与作业船的供压装置相连。在进行筑堤作业时,将沉袋入沙口与轴沙船延伸而来的抽沙管套接,由作业船通过缆绳将辅助装置垂吊至筑堤线上。松开夹持器,抽沙船的抽沙管向沉袋内充沙,其强大灌入的压力会产生自然推力,推动辅助装置运动,与此同时卷轴上之沉袋会被拉出适当长度,直至沉袋延伸至予定长度时,夹持器将卷轴上之沉袋牢固地夹紧,此时充沙的压力无法再推动辅助装置。继续充沙,充入袋内的海水由排水口排出,亦有部分水由袋体表面的毛细孔排出。至该段完全充满海沙时,再度张开夹持器,充沙压力又再推动辅助装置移动一段距离,袋体再延伸一段适当长度,再依上述方式充沙,依此可顺利完成海中筑堤工作。当沉袋充沙产生偏移时,便可通过作业船的缆绳调整辅助装置位置,使袋体回至予定的筑堤路线。每一段充沙后便可做一次校正、不仅负载减轻,且海水具有适当浮力,故使校正工作更加简便。使用本沉袋可使筑堤作业施工持续进行,不会固涨潮而停工,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中筑堤持续作业沉袋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与抽沙船连接后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采用辅助装置示意图
图4为现有常见的沉袋形态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水中筑堤持续作业沉袋,袋体70一端设有入沙口71,口缘处设有系带731,沿袋体延伸方向每隔适当间距设处便设一排水口72,排水口随着沉袋长度的延伸而增加其数量;为了使用上的便利,各个排水口应设于袋体的同一表面之上,作有序排列;还可使排水口呈筒形,使其靠水的浮力将端部伸出水面,减少排水的阻力。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如图2及图3所示。由图2可看到沉袋的入沙口套接于抽沙船80延伸出的抽沙管81上,由抽沙船产生的巨大动力将沙土充入沉袋中。图3右侧为作业船60,由缆绳62将辅助装置固定并沉于水底。辅助装置由卷轴40,上夹片22、下夹片32、液压缸24、及滚轮11构成,沉袋卷装于卷轴之上。液压缸(亦可用气压缸)的液压管61与作业船上的加压泵相连,依靠液压缸活塞杆伸缩带动上、下夹片构成的夹持器张开或夹紧卷轴上的沉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钟勇,未经柯钟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68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