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冰核生成器无效
申请号: | 95226953.8 | 申请日: | 1995-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249881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国;申传文;徐代娟;王斌;王华;赵慧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海低温设备联合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C1/00 | 分类号: | F25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成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冰系统中冰的生成装置,尤指一种可制造出颗粒冰的生成装置。
传统制冰方法得到的冰有块状冰、片状冰、管状冰等等。它们的制造设备和制冰原理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缺点:即冰的流动性差,使用时有时需要将冰捣碎,这样一来,出现的冰的尖角部分容易损坏被冷却的物体;且上述冰很难在密闭状态下运输,有时无法保证冰的清洁卫生,因而殃及各种冷冻食品。而且制造上述冰的设备占地面积较大,能耗高。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颗粒冰的加工和运输,由于颗粒冰在加工过程中成冰速度快,可连续生产,节约能源;又由于把冰制成直径约为1~2mm的球状小颗粒冰,流动性极佳,可用泵直接输送给用户,从颗粒冰的形成到用户使用,全过程是密闭的,可避免环境对冰的污染,清洁卫生。然而我国在颗粒冰的生产加工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冰核生成器,它是颗粒冰制造设备的关键装置,由于它的结构的先进性,使得整个制冰机占地面积小,节约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具有如下构造的冰核生成器而实现的,它包括卧式内、外套薄壁圆筒,内筒中间设有与电机相连的旋转轴,沿旋转轴设有间断分布的、可与旋转轴同时旋转的刮板,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可作为制冷剂蒸发腔的夹套,内、外筒同一端分别设有盐水入口、制冷剂入口,另一端分别设有盐水出口、制冷剂出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筒中的旋转轴与其上的刮板可以按这样的方式固定:所述内筒中的旋转轴外设有一个同轴的外套,外套与旋转轴固接,可采用键槽连接,也可采用铆接,外套上设有沿径向伸出的支架,支架中间设有凹槽,所述刮板上设有与支架固定的长圆孔,紧固件通过长圆孔将刮板固定在支架凹槽内,在凹槽内、刮板下面设有复位弹簧。
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外筒材料采用不锈钢材料,如1Cr18Ni9Ti或3.5Cr钢。
为提高制冰速度,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内、外筒之间形成夹套的沸腾传热表面,—即内筒的外表面喷涂上高热通量的铝多孔层,所述铝多孔层厚度为0.2~0.8毫米,孔隙率为20%~45%。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冰核生成器具有如下优点:
1、传热效率高,热交换面的总传热系数高达2600大卡/米2时K,制冰速度快,可连续使用;
2、结构紧凑,使用整个制冰设备只有相同容量片状冰制冰机体积的1/4,块状冰制冰机体积的1/15;整机重量也减轻。
3、节约电能,电耗仅为相同容量片状冰制冰机的6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冰核生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3是图2中刮板的左视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冰核生成器的结构。参照图1,冰核生成器包括:薄壁内圆筒1和外圆筒2,设置在内圆筒1中间的旋转轴3和沿旋转轴3间断分布的刮板4;其中内圆筒1套入外圆筒2中间,且它们之间形成可作为制冷剂蒸发腔的夹套21,内圆筒1内腔为载冷剂循环空间,右端设有盐水入口12,左端设有盐水出口13,外圆筒2右端设有制冷剂入口22,左端设有制冷剂出口23,夹套21为制冷剂循环空间;旋转轴3与电机相连,刮板4与旋转轴3连接,并在电机带动下一起旋转,其转速为200~600转/分,刮板4沿轴向间断交错分布(如图所示)。
内、外筒2、1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如1Cr18Ni9Ti或3.5Cr钢。
夹套的沸腾传热表面11是在不锈钢表面上喷涂铝多孔层,该层厚度为0.2~0.8毫米,孔隙率为20%~45%,这样做,可提高该表面的传热效率,提高冰核生长速度。
图2示出图1中的旋转轴3和刮板4之间的一种连接构造,参照图2和图3,旋转轴3外设有一个同轴的外套6,二者之间用键7连接,外套6上焊有支架8,支架8沿径向伸出,支架8中间设有凹槽81,刮板4上设有长园孔15,通过紧固件14将刮板4固定在支架8的凹槽81内,弹簧9为复位弹簧,当刮板4碰到颗粒冰时,刮板4将受到轴向压力,弹簧9可使其复位。
刮板4材料采用工程塑料,如聚烯亚胺或石墨聚四氟乙烯等。
旋转轴3采用不锈钢材料,可制作成实心轴或空心轴。
旋转轴3的两端面的密封为机械密封。采用市售的标准件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海低温设备联合技术公司,未经北京科海低温设备联合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69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