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萤光羽毛球无效
申请号: | 95228757.9 | 申请日: | 199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2427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2-18 |
发明(设计)人: | 魏棕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棕鲁 |
主分类号: | A63B67/18 | 分类号: | A63B67/18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广生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信***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萤光 羽毛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羽毛球,尤其适于晚上光线不佳的运动场地进行体育运动。
目前,现有的闪光羽毛球是利用发光元件及一控制按键组成,其中为了要控制发光效果,需要采用电池及集成电路控制,其羽毛球的重量会受到帽体内部元件的影响,而重心位置也因内部元件的对称与否而受影响,且内部电路及发光的灯也受到拍打振动,其损坏率相对提高,同时当羽毛球不发光时,也难以判别是电池损耗或内部集成电路的故障,维修并不容易,且更换的成本亦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萤光羽毛球,以液态化学药剂混合装入羽毛球内,克服了羽毛球重心偏离轴心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在羽毛球帽体内以薄膜隔离两剂化学药剂,便按需要将薄膜压破,两液混合才产生萤光。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帽体与羽体为可拆套接,当化学药液发光失效后,可更换帽体,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萤光羽毛球是由羽体和帽体组成,其特征是:羽体的一端设有一底柱,而帽体是由外盖、内盖及一主剂薄膜球所组成,其中外盖与内盖皆为中空半圆体,并且外盖套合在内盖外,而主剂薄膜球粘接在内、外盖之间,又在内、外盖之间注入付剂,且在内、外盖开口处设置密封层,帽体以可拆连接套合在羽体的底柱上。
上述内盖内靠近开口端设有一凸环,上述底柱上设有与内盖的凸环相配合的凹环。上述内盖外部设有数根支撑柱、且上述主剂薄膜球粘接在数根支撑柱之间。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发光可靠、重心不会偏移,使用方便,并且成本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压破薄膜球状态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药液混合后发光示意图。
图中:1羽体、11底柱、111凹环、2帽体、21外盖、22内盖、221支撑柱、222凸环、23主剂薄膜球、24付剂、25封口。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羽体1及帽体2,如图1、2所示,其中:羽体1的一端设有一底柱11,该底柱11上设有一凹环111,帽体2系内软质外盖21、内盖22及一主剂薄膜球23所组成,其中该内盖22为一中空半圆球,在其内壁的开口端缘适当处设有一凸环222,此内盖22内壁的凸环222系用以当套合在羽体1的底柱11上时恰好与底柱11上的凹环111配合,又该内盖22外部的闭口顶端设有数根支撑柱221,在该数根支撑柱221之间粘接一主剂薄膜球23,因其受支撑柱221的夹持粘固,不致因振动而位移或脱落,而软质外盖21亦为一中空半圆体,较内盖22为大,而软质外盖21恰好套合在内盖22之外。如图3所示,内盖22及受支撑柱221所粘接的主剂薄膜球23整体套入软质外盖21后,注入付剂241,再于封口25处加以密封,即完全帽体2的组装动作,将此帽体2与羽体1借帽体2内盖22内壁的凸环222与羽体1底柱11上的凹环111相配合,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萤光羽毛球。
而当内盖22套入软质外盖21时,内盖22的下支撑栓221的长度恰可顶撑在软质外盖21的内壁,其目的不使主剂薄膜球23与软质外盖21内壁相接触。
如图4所示,当欲使萤光球发光时,即以手指压近帽体2软质外盖21的顶端,此时,该软质外盖21顶部受压凹陷,而触及主剂薄膜球23,该方剂薄膜求23即受压破裂,而主剂薄膜球23内的主剂进入内盖22,软质外盖21之间的付剂24混合,产生化学作用发出萤光,如图6所示,发光至主剂23与付剂24的化学作用结束后,即不再发出萤光,此时可拔脱帽体2,另套合一新帽体2在羽体1下方,即可再行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棕鲁,未经魏棕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87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