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无效
申请号: | 95230523.2 | 申请日: | 199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235019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9-11 |
发明(设计)人: | 于正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正润 |
主分类号: | E21D15/45 | 分类号: | E21D15/45 |
代理公司: | 通化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伟,王建民 |
地址: | 134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注式 单体 液压 支柱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顶板支护的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在背景技术中,单体液压支柱由顺次连接的柱帽、活柱体、油缸和底座构成,活柱体上部与油缸底部之间挂接复位弹簧,进排液阀与油缸相通,通过向油缸进排液体形成的液压来实现活柱体伸缩移动,其不足在于对铝合金单体液压支柱来说,活柱体、油缸采用铝合金管做成,不仅造价高,而且在使用中易产生摩擦火花,存在不安全隐患;对钢质单体液压支柱来说,重量大,不耐腐蚀,不利于向高度方向发展,如用在炮采工作面,则活柱体表面镀层崩剥后,伸缩时刮划密封圈,导致支柱不耐压。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重量轻、防爆、耐炮崩的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由顺次连接的柱帽、活柱体、油缸和底座构成,活柱体上部与油缸底部之间挂接复位弹簧,进排液阀与油缸相通。活柱体、油缸采用玻璃钢做成,其内也可有骨架,以提高抗压能力和强度。
如果把背景技术中的油缸、活柱体钢壁减薄,如车成薄钢筒形,在其外表加上玻璃钢保护皮,同样可实现减轻重量,提高安全性能之目的。
为解决单体液压支柱在炮采工作面上使用其活柱体表面不耐崩问题,可在活柱体外露部分上套上一个保护套,其两端分别连接在活柱体上部和油缸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重量轻。支柱主要重量在于活柱体和油缸上,采用玻璃钢管代之铝合金管、钢管或车薄钢管以玻璃钢补之,可以实现减轻重量。2、耐腐蚀、简化工艺。铝、钢材料为防腐蚀,需在表面进行阳极氧化或电镀。由于镀层质量所致,使用后会产生镀层脱落,仍然存在腐蚀,采用玻璃钢非金属材料,可即简化了表面处理工艺,又可抗腐蚀。3、防爆。玻璃钢属非金属材料,经撞击不会产生火花,符合矿井防爆要求。4、耐炮崩。加在活柱体上的保护套,隔绝了煤岩冲击活柱体表面,保护了其上镀层,可在炮采工作面上大量推广使用。5、利于环保。目前井下单体液压支柱均以乳化液为工作介质,卸柱后即排入矿井内,污染地下水。本支柱可以以水为工作介质,不污染矿区地下水。6、工艺成熟,造价低,利于推广使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祥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简图;
图2、图3是油缸第二、第三实施例结构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简图;
图5是波纹管式保护套结构简图。
参见图1,单体液压支柱由顺次连接的柱帽1、活柱体2、油缸3和底座4构成,复位弹簧5挂接在活柱体2上部与底座4之间,活柱体2、油缸3采用玻璃钢材质,内密绕或间绕有钢丝13,也可采用金属网。钢质箍圈8箍在油缸3上端,即保证了结构强度,又有助于胶圈密封,使其不易向径向摇摆;钢质箍圈9、10箍在油缸3下端和中下部,其上分别有排液阀7、安全阀12和进液阀6、排气阀11。为使四只阀门在运输和使用中不致被损坏,在阀门处即箍圈8、10之间设保护罩14。
升柱时,把注液枪与进液阀6接通,在液压作用下,活柱体2上升,同时从排气阀排出油缸3内空气;降柱时,打开排液阀7使其泄液,则活柱体2落回,当顶板来压,使油缸3内压力增大,达到规定值时,安全阀12打开,使油缸3内降压,如此循环,完成支柱升降。
参见图2,油缸3内的骨架为薄钢筒17,壁厚在1--3mm之间,对活柱体2同样适用。
参见图3,油缸3为薄钢筒17,壁厚在2--3mm,外表加玻璃钢保护皮20,对活柱体2同样适用。
参见图4,三用阀15安在油缸3中部,在活柱体2外露部分套上一个保护套18,其两端分别连接在活柱体2上部和油缸3上端部。保护套16随活柱体2上升、下降而拉伸或压缩。为不使活柱体2缩回压迫保护套,在活柱体2上可加定位套或定位台,以阻止保护套16被压。煤岩只冲击保护套16,保护了活柱体表面镀层。
参见图5,保护套16为波纹管,可采用橡胶材料,其波纹为矩形波纹18,图中位置为波纹管被拉开状态。采用矩形波纹管,利于反弹煤岩和提高冲击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正润,未经于正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0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