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蝶阀无效
申请号: | 95233930.7 | 申请日: | 1995-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237761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0-16 |
发明(设计)人: | 傅二翔;李湘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二翔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F16K1/226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佳民 |
地址: |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蝶阀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管道阀门,特别涉及的是管道中应用的蝶阀。
近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突飞猛进,石化行业发展尤其迅速对阀门的要求亦随之增高,这促进了阀门业的发展,特别是直径较小(一般指DN100以下)的阀门发展较快,大直径的各类阀门因受到其结构、密封形式、加工条件等的限制,发展较缓慢,特别是对有较高压力(差)及高密封性要求的大直径阀门发展更慢。
蝶阀也是众多阀门之一种,它与其他阀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流量特性好,特别是大直径阀门在全开位置时其流阻仅为相同尺寸的截止阀流阻的5-10%,但是蝶阀也有它的缺点,如从对内泄漏而言,密封性能较差,在大直径、高压力的情况下更明显,开启力矩大,这是流体在蝶板上产生不平衡扭矩,在蝶板轴轴承上的摩擦力矩及蝶板与阀体间的密封产生的摩擦力矩造成的;开启行程长,传统蝶阀其蝶板关闭平面与阀体轴线的夹角为90度,通常蝶板必须转动大于60度时阀门才能得到全流量,故其驱动机构的行程比截止阀、闸阀所需的行程长的多,而且蝶板在开启初或关闭前的30度行程内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密封元件处于高速流体的过程相对亦越长,流体对其冲刷造成的损害也越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性好,开启力矩小、开启行程小的蝶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该蝶阀主要是由阀体(1)、蝶板(2)、蝶板轴(3)、驱动装置(4)、密封系统(5)、以及自润滑轴承组成(6)组成,阀体(1)是一个两端带法兰的圆筒,其结构特点为:
①在阀体(1)筒内设有一个凸起的环形阀座(7),蝶板(2)的外缘通过密封系统(5)与阀座(7)形成密封接触,蝶板(2)的关闭平面与阀体(1)轴线的夹角为120度;
②蝶板(2)为不对称蝶形,蝶板(2)与蝶板轴(3)固定连接,蝶板轴(3)水平设置,其两端在阀体(1)上设有自润滑轴承组(6),蝶板轴(3)沿轴向及径向偏移;
③密封系统(5)是由外O形密封圈(9)内O形密封圈(11)及弹性圈(10)组成;外O形圈(9)插装在阀座(7)内的沟槽(8)中,内O形密封圈(11)及弹性圈(10)位于蝶板(2)的外缘上的凹槽(15)中,蝶板(2)关闭时,弹性圈(10)的外缘与外O形密封圈(9)接触形成密封;
④蝶板轴(3)的自润滑轴承组是铜合金环(16)与聚四氟乙烯环(17)叠加组成按装在阀体(1)的轴承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很多,设计中蝶板轴沿径向偏移减少了蝶阀的开启力矩,使蝶板关闭位置平面前倾30度,即其平面与阀体轴线的夹角为120度,减少了达到最大流量时的转角;蝶板(2)与阀体(1)间的密封采用了双O型密封圈加弹性圈组成的弹性密封系统,解决了一般蝶阀密封性差的缺点;蝶板轴(3)轴承采用了由铜合金环和聚四氟乙烯环叠加组成的自润滑轴承组,具有轴承和密封的双重功能,使本实用新型蝶阀具有密封可靠、密封件寿命长;开启方便,开启力矩小、开启行程小、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而且也保持了传统蝶阀流量特性好的优点。
附图1为蝶阀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蝶阀密封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蝶阀中蝶板轴自润滑轴承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蝶阀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为阀体,2为蝶板,3为蝶板轴,4为驱动装置,5为密封系统,6为自润滑轴承组,7为阀座,8为槽沟,9为外O形密封圈,10为弹性圈,11为内O形密封圈,12为环,13为螺栓,14为辅助O形密封圈,15为凹槽,16为铜合金环,17为聚四氟乙烯环,18为压盖,19为螺栓,20为手轮21为转臂,22为双铰组,23为螺杆,24为螺母,25为支承轴。
由附图1可知,蝶阀是由阀体(1)、蝶板(2)、蝶板轴(3)、蝶板(2)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系统(5)以及驱动装置(4)组成的,在蝶阀结构中,蝶板轴(3)沿轴向及径向偏移,使传统的对称蝶形变为不对称布置,使蝶板(2)在关闭平面附近,在流体的作用下具有开启扭矩,以抵消部分流体在蝶板(2)上产生的关闭扭矩,减少了蝶阀的开启力矩;轴向偏移使蝶板(2)与阀体(1)之间形成连续密封;两种偏移加在一起,可以减少密封双方的摩擦过程,使蝶板(2)在开启或关闭的最初或最后几度时,蝶板(2)上安装的弹性圈(10)才与阀座中槽沟(8)内的外O形密封圈(9)发生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二翔,未经傅二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3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