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池冲洗器无效
申请号: | 95236588.X | 申请日: | 199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224870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17 |
发明(设计)人: | 于荆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荆洲 |
主分类号: | E03D1/16 | 分类号: | E03D1/16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唐国平 |
地址: | 41581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池 冲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水箱的厕所冲洗设备,特别是一种可周期性高位冲洗的便池冲洗器。
为了既改善厕所的公共卫生,又做到节约用水,现在很多厕所都采用了带水箱的周期性自动冲洗设备,其结构原理一般是利用浮子式水位控制器来控制水箱的周期性排水,但问题是机械部件较多,制造加工复杂,使用中容易出故障,维修起来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乃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工作可靠的可周期性排水的便池冲洗器。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如下。它仍然包括有集水箱和出水管,而其特征之处在于,它还具有一根排气管,并且出水管分为依次相连通的U形上段管、S形中段管和直形下段管三部分,其中倒立着的U形上段管一部分伸入集水箱中,而另一部分露出在集水箱外,排气管的一端接在S形中段管的上凸部且与其内部相连通,排气管另一端接在露出集水箱外的U形上段管的下部且与其内部相连通,在伸入U形上段管内部的排气管上,其靠近U形上段管的内壁处,开有一个较小的进水孔,在该进水孔上方紧贴U形上段管的内壁,具有一个环形导流槽,并且环形导流槽底端开有一正对着下方排气管上的进水孔的出水开口。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在安装使用时,通过自来水管对集水箱供水,并将出水管的直形下段管与大便器(槽)相连。当集水箱中的水位慢慢上升时,U形上段管伸入集水箱中的那一部分中的空气也就被慢慢挤了出来。当集水箱中的水位到达U形上段管的顶点的,集水箱中的水便开始经U形上段管进入S形中段管下凸处,并在那儿集积。这样,U形上段管内的空气便不能通过S形中段管进入直形下段管来排出去,而是通过排气管进入直形下段管。U形上段管内的空气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地从排气管中排出(如果那样的话,集水箱中的水就不能一下子涌出来,而永远只是一条细流),而是断断续续地排出。这种排气方式的完成是通过环形导流槽和排气管的特殊结构来实现的。当集水箱中的水刚流出时,水量是很小的,因此是贴着U形上段管的管壁往下流的,当流到环形导流槽上时,一部分水就被导流到排气管上的进水孔处,由于进水孔较小,所以只有很少的水进入排气管内,剩下的则继续往下流。进入排气管的水成为水柱堵塞了排气管,U形上段管内的空气便立刻受到来自集水箱中的水的压力,受压的空气又对排气管内的水柱产生压力,把它推到直形下段管,一部分空气也就随着排了出去。由于新的水柱不断地形成并被排出,U形上段管内的空气也就不断地以同样的方式排出。与此同时,集水箱中的水位不断升高,U形上段管内的水压也就不断加大。一旦水压超过U形上段管中空气的阻力,平衡失去,集水箱中的水就一下子涌了出来,从而以很大的水量冲洗大便器(或槽)。冲洗器如此周期性地反复工作,就能既保持厕所的卫生,又节约用水。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用零部件很少,容易制造,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不易出故障,减少了维修的麻烦,从而有利于它的推广应用。
下而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的实施例,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剖视结构图;
图3为图2的8—8剖视放大图。
参见图1至图3,该便池冲洗器由集水箱1、出水管2、排气管3组成,出水管2又分为依次相连通的U形上段管21、S形中段管22和直形下段管23三部分,其中倒立着的U形上段管21的左边一部分伸入集水箱1中,而右边一部分露出在集水箱1外,排气管3是一根很细的管子,其一端接在S形中段管22的上凸部分且与其内部相连通,排气管3的另一端接在露出于集水箱1外的U形上段管21的下部且与其内部相连通,在伸入U形上段管21内部的排气管3上,其靠近U形上段管21的内壁处,开有一个较小的进水孔31,在该进水孔31上方紧贴U形上段管21的内壁,具有一个环形导流槽24,并且环形导流槽24底端开有一正对着下方排气管3上的进水孔31的出水开口241。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采用塑料制造更为经济合算。出水管2的三段可用一整根管子弯折制成,环形导流槽24可加工好后嵌入U形上段管21内紧贴管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荆洲,未经于荆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65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