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折迭式多功能新型鱼虾捕获器无效
申请号: | 95240111.8 | 申请日: | 1995-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24024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1-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在斌 |
主分类号: | A01K69/08 | 分类号: | A01K69/08 |
代理公司: | 淮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折迭 多功能 新型 鱼虾 捕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品捕获器具,特别适用于对甲鱼、螃蟹、黄鳝、虾等捕获的一种网笼结构。
目前普通使用的捕鱼虾工具有竹编虾笼、虾兜、虾探、拖网等,这些捕鱼虾工具对捕鱼虾有一定的作用,但存在体型庞大,制作简陋、易逃、捕获率低、功能单一、携带不便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体积小、重量轻、捕获率高、携带方便的一种网笼鱼虾捕获器以克服目前捕鱼虾工具的各种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设计四个大小不等的轻质空芯塑料圈,与不锈钢片底圈组成网笼骨架,通过橡筋软连接,尼龙线由底圈穿入,织成复盖于骨架外的网笼,网笼内有尼龙丝织成的筒状铒料网。在底圈的四边有支撑杆供系网纲,网纲上连有浮标和浮球,网笼四周开有四个供鱼虾进入的上活动门和下活动门,为引诱鱼虾进入在下活动门上设有两个红色引诱球,饵料网中间设有饵料线供挂饵料。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入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网底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球、2浮标、3网笼纲线、4网笼提线、5网笼外支撑杆、6网笼底圈、7、8、9、10空芯塑料圈、11橡筋、12红色信号球、13辅助铒料圈、14铒料网、15铒料、16铒料底圈、17上活动门、18下活动门、19红色引诱球、20上活动门弹力控制线、21上下活动门间隙控制线、22下活动门弹力控制线、23网笼外支撑杆卡、24网笼外支撑杆固定卡、25网罩尼龙线穿入孔、26网底尼龙线穿入孔、27底圈支撑杆。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实施方法:
网笼纲线(3)与网笼提线(4)连接,网笼提线(4)与网笼外支撑杆(5)连接,网笼纲线(3)上串有浮标(2),网笼纲线(3)顶部有浮球(1)供收笼时使用,纲线(3)长度可调节以适应不同水深。空芯塑料圈(7)、(8)、(9)、(10)为一组大小不等的网笼骨架,网笼底圈(6)为不锈钢片制成,四周上下两层各钻有罩尼龙线穿入孔(25)和网底尼龙线穿入孔(26),四只网笼外支撑杆(5)在底圈(6)上等距离排列,支撑杆(5)头部可活动放入支撑卡(23)中卡住,使整个网笼成一盘状便于携带,使用时将支撑杆(5)头部从固定卡(23)中取出至垂直于底圈(6)时可卡入固定卡(24)中以增强其稳定性,空芯塑料圈(7)、(8)、(9)、(10)与底圈(6)用弹性橡筋连接,从空芯塑料圈(10)到铒料底圈(6)用尼龙线围成铒料网(14)为使铒料网在水中呈筒状,在中部增加辅助铒料圈(13),铒料圈中间垂线上系有铒料(15)并伸出一支供观察用的红色信号球(12),在网笼罩的四周开有活动门,活动门由上活动门(17)和下活动门(18)组成,为提高诱捕效果在下活动门(18)上设有两个红色引诱球(19),上下活动门的距离通过上活动门弹力控制线(20)和下活动门弹力控制线(21)控制,正常时上下活动门的间隙约2cm,池虾跳上下活动门(18)时,下活动门(18)将随虾重量的大小微微开启以保证虾顺利进入,待虾进入后,门又恢复到2cm间隙,使虾无法逃出。虾在网笼内活动时碰触铒料网(14)及信号线,信号球(12)及浮标(2)产生抖动,告诉捕虾者已有虾进网,待虾进入一定数量后,用一带钩的杆钩起浮球(1)即可将网笼提出水面。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及效果:
一、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不使用时会自动折迭成盘状,园圈直径约40cm重量250克左右。
二、下沉速度快、易于,由于底圈为不锈钢材料,放入水中很快下沉到水底,其上一组空芯塑料圈便迅速打开形成倒扣的碗状,出水后在阳光下6-10分钟即可晾干。
三、捕获效果好,网罩由细尼龙丝织成可视度高,鱼虾容易见到铒料,活动门可变化,大小鱼虾均可进入且进入网罩后即难以逃出。
四、功能多,不仅可钓沼虾还可以钓鳌虾、甲鱼、黄鳝等。
五、放捕者轻松,只须将捕获器放入水中,人可不必照看,只要过一段时间取笼即可。
六、造价低、寿命长,整个捕获器价格约10元,可反复使用几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在斌,未经黄在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40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体表面拉伤碰痕深度检测仪
- 下一篇:板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