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色磁转体无效
申请号: | 95243084.3 | 申请日: | 199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27303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色 转体 | ||
本实用新型属构成大型电子显示屏幕设备的显示元件。
现代大型动态电子显示屏幕的显示元件除采用灯泡、发光二极管(LED)液晶(LCD)和磁性翻牌外,比较新颖的是由电脑控制的、用多色显示元件(专利号为89204917.0)所组成的电子显示屏。但此显示屏所用的多色显示元件是采用每个固定线圈中的磁芯所形成的磁场是相对独立的外向型磁场,转筒内侧的永磁片则与固定线圈中的磁芯一一相对应构成外磁式结构。这样一个固定线圈中的磁芯与一个永磁片对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磁场耦合回路则是单回路耦合。用这种单回路外磁式结构组成显示平面后,则在相邻的多色显示元件之间存在一定的电磁相互干扰,而且驱动电流越大这种干扰越明显。另外,由于这种单回路外磁式结构的永磁片的转动半径与转筒上色面的转动半径基本上相同,即处于最大位置,因而转筒的转动惯性较大,从而使色体变色速度受到了限制,故为它组成的电子显示屏只能显示彩色图像而不能实现快速变换的动画功能。再者,这种单回路耦合一方面要求每个显示元件中的所有(如4个)单回路对称性要好,从而对生产显示单元的工艺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色体在转动90度变换颜色时,对相邻回路之间的转动力矩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使色体总的转动力矩减弱、降低了色体的灵敏度,同样不利于色体变色速度的提高。还有现在的多色显示元件的变色窗口采用敞开式,故抗风沙、雨雪的性能较弱,因而在推广应用的地域条件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解决磁场辐射的相互干扰和变色的转动速度等问题。改进后的设计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彩色功能和耗电省、结构简单、可靠等优点,还解决了相互之间的电磁辐射干扰,提高了色体的变色速度,使其在由它组成的显示屏具有较高变换速度的动画功能。同时也增强了抗风沙、飘雨雪的能力,且制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在多色显示元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其工作原理仍采用类电机工作原理采实现,即由固定线圈制成“定子”和装有永磁片的多色转动体作“转子”组成。本方案所采用的磁路结构为内磁式结构,且采用双回路耦合。这样既解决了磁转体间的相互干扰又使它的转动惯量减小,转动灵敏度提高,因此磁转体的变色速度获得改善。由它组成的电子显示屏,不仅能显示彩色图像,还具有图像能连续较快变化的动画功能。另外为防止自然界的风沙和雨雪的影响,在其颜色显示窗口上增加了透明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是在固定线圈中通以控制电流来改变固定线圈磁芯的磁场极性,即能改变“定子”磁场,这时“定子”磁场与“转子”磁场相互作用,迫使色体按照所加电流的要求转动一定方向(顺时针或反时针),一定角度(60度、90度、120度、180度等)。也就是说改变固定线圈中的某个(组)线圈或某几个(组)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就能控制“定子”磁场的极性,迫使“转子”转动或制动。即转动色筒的颜色就按照固定线圈中驱动电流的方向变化而变化。此变化可根据需要显示二个以上颜色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本实用新型外型图;
图2:用本实用新型组合成显示单元平面示意图之一;
图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为0度时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为顺时针转90度时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为反时针转90度时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为转动180度时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A-A剖面图;
图10:本实用新型固定线圈底座结构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0的仰视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色筒结构图;
图14:为图13的A-A剖面图;
图15:本实用新型透明防护罩结构图;
图16:本实用新型固定线圈磁芯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17:本实用新型永磁片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18:本实用新型固定线圈磁芯与转轴上永磁片的两种装配示意图;
图19:本实用新型骨架结构图;
图20:是图19的左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8-9所示,图9为图8的A-A的剖面图。图中1为线圈,2为转轴,3为转动罩,4为永磁片,5为色带,6为骨架,7为磁芯,8为底座,9为上盖板,10为底盖板,11为防护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430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