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球拍吸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5243651.5 | 申请日: | 1995-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217447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盛 |
主分类号: | A63B49/08 | 分类号: | A63B4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拍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拍,特别涉及一种可消减击球时握柄震动的球拍吸震结构。
在涉及球拍类的运动中,最常发生的运动伤害是“网球肘”,尤以网球运动为最。究其原因主要是使用者挥动球拍击球时,球拍网面与飞球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冲出震动经球拍框、握柄而传至使用者手肘,手肘因长期承受此冲击震动所引起。为求降低震动对手肘的影响,多以具有吸震效果的条状物附挂于球拍网面,或以吸震材料制成的条钉来穿设网线,这些都仅仅是治标的手段,一般减震效果相当有限,采用吸震条附挂网面的办法会造成球拍网面面积缩减的反面影响。
传统球拍的骨架大多为一体成形,尤其握柄部份与拍框主轴固定合而为一,因此,当网面如上所述采用附加吸震条时,虽可吸收少部份之震动,而绝大部份之震动仍会通过拍框主轴传递至握柄,而由球员抓握握柄的手部承接,常造成球员手臂有酸麻的感觉,其中尤以手肘最为严重,长期下来便造成了“网球肘”的运动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拍吸震结构,据此生产的球拍可以大幅度消减经球拍主轴、握柄传递至球员手部的震动,以降低手肘受伤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实现。它主要包括一可供网面张设的头部框架,头部框架的一侧延伸接设一握柄,握柄的末端嵌套一后套筒,其特征在于握柄内部轴向挖设形成预定数目个容置空间,后套筒内侧面轴向凸起形成与容置空间数目相等的杆体,各杆体的末端分别接设一弹性体,各弹性体至少一侧与握柄的内壁相抵触,以吸收击球的震动。
下面以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握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具定位底板的杆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后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如现有技术一样有一可供网面(10)张设的头部框架(20),头部框架(20)的一侧接设一握柄(30),握柄(30)末端嵌套一后套筒(40),并于该握柄(30)的外周缠绕一软质保护层(34),以利于手部握持,本实用新型是在握柄(30)的内部设计有二个容置空间(32)。
图2示出了后套筒(40)是预定形状的筒体。在后套筒(40)的内部与握柄(30)的末端间塞设一定位底板(50),定位底板(50)的一侧轴向延伸凸设二个杆体(52),杆体(52)分别插入各自的容置空间(32)内,杆体(52)的末端分别接设一弹性体(54),弹性体(54)的周侧预定处分别与其各自的容置空间(32)的侧壁相抵触,以吸收、削减握柄(30)所受到的震动。
图3示出了在杆体(52)的径向挖设有数个陷孔(56)用以减轻杆体(52)的重量,并藉以分散、阻隔杆体(52)对震动的传递,有助于握柄(30)消减震动。在具体实施时,也可将定位底板(50)直接与后套筒(40)合为一体或将杆体(52)以具有吸震特性的材质制成,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当挥动球拍击球时,飞球通过网面传至该头部框架(10)的震动通过头部框架(10)传递至握柄(30),在传递过程中,震动即为各个弹性体(54)所吸收,而未被吸收的震动再经各杆体(52)利用其偏摆抑止的作用予以消减,最终由后套筒(40)消弭。经多次试验证实,实际挥拍击球时,手部所承受的震动已近乎为零,球员手部不再会产生酸麻的感觉,确实具有大幅度降低运动伤害发生率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盛,未经陈正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43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富氧磁化水器
- 下一篇:无源无触点电机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