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尔夫球挥杆练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01536.5 | 申请日: | 199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66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23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芳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村芳和 |
主分类号: | A63B69/36 | 分类号: | A63B69/3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滋贺***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尔夫球 挥杆 练习 装置 | ||
发明的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高尔夫球挥杆练习装置,特别涉及以差数为1位数为目标的人或以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为目标的人用于体验应掌握的挥杆方法的练习装置。
高尔夫球挥杆方法根据指导者不同而带有一些个人差异,挥杆过程中的校准点可说在100点以上(或500点以上)。不过,将这些校准点进行分类整理后集中,则基本应该体验的校准点可归纳为几点。譬如有:正确握杆正确站姿;头不要向上;头不要动;不要张开腋下;不要使用手或臂从顶点击球,要以脊骨为中心轴使用身体的肌肉力量扭转身体进行挥杆;例如右打时要将重心从右脚移向左脚等等。
所以,高尔夫球的校准点很多,要在1~1.5秒的挥杆过程中校准全部的点进行挥杆是不可能的。不过,通过掌握认为最重要的校准点进行理想的动作,则可满足其他大部分校准点,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动作过程。
然而,这些校准点作为基本技术虽然是应该掌握的,但常常不能用目测的方法确认,所以会因为挥杆姿势的错误而降低得分。另外,即使掌握了这些校准点进行挥杆,也可能在长距离球洞时打不出充分的飞球距离,或者击球失误,从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特别是,以女性为主的身材短小的人,或不太有力量的人多有因打不出飞球距离,忘记了高尔夫球本来的挥杆动作,过分期望能打出飞球距离而用臂和手从顶点直接挥动高尔夫球棒,造成击球失误,挥杆姿势随便,使得打高尔夫球越来越难。
因此,为了使那些即使身材短小或不太有力量的人也能提高棒头速度打出飞球距离,能进行打出稳定球筋的球的高水平高尔夫球挥杆,且稳定维持差数为0到1位数,本发明人一面努力改进自己的高尔夫球挥杆动作,一面比较研究国内外著名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的挥杆姿势,同时比较审查各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提出的如何提高高尔夫球技术的方法。
虽然了解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提出的如何提高高尔夫球技术的方法中作为技术诀窍的部分是保密的,但仔细分析研究记录有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挥杆姿势的录象带或连续照片的结果,可看出大致共同的挥杆方法。那就是,在从顶点的往回击时,上半身和下半身在虽然是极短的瞬间却同时向相反的2个方向运动。然后,反复练习这种高尔夫球挥杆方法并进行实践,高尔夫球挥杆姿势稳定,获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此对看出的高尔夫球挥杆方法作更详细的说明如下。如果以右打的情况进行说明,则首先从击球位置进入后挥杆的过程中,以脊骨为中心轴向顺时针方向扭转身体,当左肩接触到颚部左侧时,也即后挥杆到10分之8~9的位置时,换言之在顶点稍靠前处,为了进行下挥杆,有意识地几乎同时向球飞出方向移动左膝部和左腰部数cm。其结果,下半身以一个时间差一边向目标移动数cm,一边开始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以此相反,上半身由于惯性力向顶点的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继续转动,在极短的一瞬间,上半身和下半身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动,身体作了一个大的扭转,这时,上半身向顺时针方向的扭转受到下半身引导的牵引,其结果,在顶点球棒扭转,之后,身体的肌肉成为弹簧而扭动,利用杠杆原理,上半身开始向反时针方向转动,而进入下挥杆过程。因此,这种用身体转动的挥杆是由下半身的引导和身体的肌肉力量进行的下挥杆,可得到较高的棒头速度,来撞击球体。之后,进入前挥杆完成动作,如果能确认右肩接触到颚部右侧的状态,即可获得不抬头的良好的挥杆动作。
因此,高尔夫球的挥杆,首先从击球点进入后挥杆,到达顶点时下半身也即腰部和脚部向下挥的方向转动转至下挥过程,这样可望获得理想的所谓由下半身引导的下挥杆动作。如果能进行这样由下半身引导的下挥杆,就可有良好的挥杆动作,因此,可获得良好的击球,但是,高尔夫球运动员击球失误大半是由于在以顶点的往回击中,作了所谓手打的上半身先动的下挥杆动作而造成的。
由下半身引导的下挥杆虽说是高尔夫球运动员通过自身有意识地进行而可以实现的,但实际上,往往高尔夫球运动员自身认识不到其下挥杆动作是由下半身引导的还是属于手打的状态。因此,只能由第三者观察其挥杆姿势,接受其建议,但常常不能获得第三者的建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村芳和,未经中村芳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15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