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摘脱后切割茎秆搂成条铺的收获方法及其联收机无效
申请号: | 96101636.1 | 申请日: | 199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57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2 |
发明(设计)人: | 蒋亦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1/08 | 分类号: | A01D41/08;A01D4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摘脱后 切割 茎秆搂成条铺 收获 方法 及其 联收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摘脱后随即切割茎秆并搂成条铺的收获法及其机器。
传统型联收机系在茎秆根部切割后全株喂入机器进行脱粒、分离和清选的全喂入式。其缺点尤其是在收水稻时谷粒从禾秆中分离不净造成损失、谷粒脱壳和破碎、作业效率过低。
日本发明的夹持半喂入式水稻联收机亦系先割禾杆、由夹持机构夹持其基部,仅将禾秆的上半部喂入脱粒装置脱粒,它虽能避免上述全喂入式的一些缺点,但是其作业效率较低,夹持输送等机构很复杂。收割小麦的谷粒损失大。
割前脱粒方式(Threshing Prior to Cutting)就是在作物站立状态下先将谷粒脱下,脱粒过的禾秆在后续的另一次作业中进行切割搂集成条铺。这种方式既可使禾秆不通过机器避免许多因禾秆造成的麻烦,又可避免复杂的夹持机构。
割前脱粒方式的收获机有两类:
1.由弓齿滚筒脱粒并由气流吸运脱出物的割前脱粒收获机(见国家发明:“割前脱粒方法及割前脱粒收获机”,专利号88106505.6)其特点是由于采用以穗头朝前的方式喂入机器,经弓齿打击脱粒,在此部位就可几乎达到全部脱粒,仅有很少量的断穗需要复脱。它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扶禾器,适合收严重倒伏的作物。但其缺点是行走装置前方无法设置禾秆的切割搂集装置,因而不能在脱粒同时进行收割禾秆的作业。
2.摘脱台(Stripper Header),它是作为传统型联合收割机的一个附件在原有收割台的位置取代收割台挂结在联收机的脱粒机部分上。它用装有三角形板齿的滚筒在机器行进中将禾秆上的谷穗和谷粒摘脱下来,脱出物中含有较大量的谷穗,需要依靠联收机的传统型脱粒滚筒进行复脱。摘脱台的摘穗脱粒滚筒脱下的脱出物直接由该板齿甩入其后方的带式输送器和螺旋推运器EP0423789A1。
其缺点之一是由于摘脱台纵向尺寸过大,在行走装置前无法设切割搂集装置,不能在脱粒的同时收获禾秆。其二是脱粒时落粒损失较大,尤其在行走速度较慢和霜前收获湿度较大的水稻时。
在传统型联收机上,“平面筛—气流”清选机构庞大,如除了谷粒的螺旋推运器和升运器外,还需设运送断穗等杂余的螺旋推运器和升运器。如果采用立式筒筛与螺旋推运器相结合进行清选就可比平面筛具有以下优点:分离清选能力强可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免除往复运动造成的振动以及作业性能不受地面坡度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立式筒筛的研究表明还有不少问题待解决。
现有的立式筒筛的研究。国外在60年代就研究立式的并作上下振动的筒筛。物料从顶端喂入筒内并抛撒开、贴附于筛筒的内表面,并随之一起旋转,谷粒是依靠筛筒振动产生与筛面的相对位移而通过筛孔的。由于要振动、结构复要、作业性能欠稳定,未能推广开。
(l、J.K.Park,“A Verticl Rotating Screen Separator”,“AgriculturalEngineering”,1967.No.5;2、E.C.Γончаров,“O Pационалиой φормcПоверхности Иeнтробежно-ВибрационнъIх РенIeт”,“Механизая Излектрификаци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Хозяйсва”1962.No.5)
到70年代和80年代J、K、Park等人继续研究立式筒筛,保留了上下振动的特点,并在筒内设立一个螺旋搅拢,此螺旋搅龙是不转的,筒筛朝着与物料顺着螺旋面下滑的方向旋转,在此同时又作上下振动。物料从顶端喂入,沿螺旋面的外缘在筒筛面的摩擦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实践表明此装置的单位面积筛面的分离能力较高,但是由于要使筒筛既旋转又作上下振动采用了凸轮、滚轮、推杆等机构就很复杂、振动力很大。为了清理筛孔防止堵塞,在筒壁外还得设毛刷辊子,也使机构复杂,使用不便,成本增高。此外,物料是从顶端喂入的,清选过的谷粒系从装置的底部排出,故必须设谷粒输送和升运装置,所有这些使得脱出物的处理机构过于复杂,未能推广。(J.K.Park,“VerticalRo-tating Screens for Separating Seeds from Trashy Materials,”“Transactiosof the ASAE 1974 P.606-610;N.R.Brandenburg,J.K.Park,”Experi-mental Seed Combine,“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82.P.598~6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1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