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无效
申请号: | 96102302.3 | 申请日: | 199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492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镛;李晓春;李屹;李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1/00 | 分类号: | B63B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袁木棋,王政贵 |
地址: | 310029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小 起动 阻力 重型 | ||
本发明属于重型船机,尤其是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适用于重型水垫运输船、重型水垫移动式钻探船、水陆两用坦克、登陆舰头部搁浅后等重型船机减小起动阻力的场合。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船式机械在水田、海涂、沼泽中工作时,其机体的重量主要由船体(或滑板)承受,由于机体重量的作用,土壤表层的泥水被挤出船壳底部,使船壳底部与土壤直接接触,因此滑行阻力大,船底磨损严重。为了减小船体的滑行阻力,延长船体使用寿命,本发明人曾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船机,它的壳体底部两侧边各设一条档条,用以防止船底与土壤之间的泥水外泄,在机体前进时,泥水强迫流入船底与土壤之间,使其形成一层泥水膜,这将减小船体的滑行阻力和磨损,该船机已申请并获得专利权CN86203229。
由于船机在水田、海涂中前进时,船头要产生拥土并压实土壤,使其下陷形成沟槽,因而船头下部要受到土壤的拥土压力,泥水从船体头部进入船底要受到拥土压力的限制,因此进入船底的泥水量大为减少,进一步改善船底润滑条件形成“水垫”就不可能。要在船底形成“水垫”,是在CN86203229所述专利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其具体措施是在船头下部两侧档条之上设一块(或几块)前档板,其前档板与船头下部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缝,在船前进时,前档板将承受拥土压力,由于水和船的相对运动速度所产生的分速度,使泥水自然流畅地从缝上部流到船底缝的下部直接流入船底,由于有前档板底部高速刮泥和有高速泥水通过,并形成负压,从而加强了泥水的注入速度,使船底有大量的水而形成“水垫”,改善了船底润滑作用,减小船体滑行阻力,提高了船体的通过性和使用寿命的目的,该“水垫”技术已申请并获得专利权CN90205373.6,但应用在重型船机时起动困难。
本发明的任务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减小起动阻力和慢行阻力、滑行阻力小、船底磨损小、应用范围广的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
本发明的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主要由船壳1、档条2、12、前档板6、微型高压泵8、管道9、水箱10、阀11、船底小孔7所组成,船壳1前底部两侧设置档条2,船壳1底部前后设置档条12,船壳1削底部档条2上设置前档板6,微型高压泵8通过管道9分别与水箱10和船底小孔7连结,阀11装置在水箱10和船底小孔7之间的管道9上。档条2高为6-20毫米,宽为10-15毫米。档条12高为1-4毫米,宽为5-10毫米。前档板6厚度为2-3毫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合理,在静态和慢行条件下能形成“水垫”,减小起动阻力和慢行阻力,滑行阻力小,船底磨损小,应用范围广,尤其可适用于重型船机的场合,具有较大的实施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图1为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船壳,2-档条,3-水垫,4-水表面,5-土壤表面,6-前档板,7-船底小孔,8-微型高压泵,9-管道,10-水箱,11-阀,12-档条,P为拥土压力。
本发明的减小起动阻力的重型船机,其工作原理为:由于船壳1前底部设置档条2,船壳1底部前后设置档条12,使船壳1底部完全封闭在档条2和档条12之中,船壳1放置在水表面4和土壤表面5上,在船壳1底部设有1个或1个以上船底小孔7(实施例为2个),船底小孔7与微型高压泵8所产生的高压水相通,高压水可压入船壳1底部,但不能返压回去,当高压水压入船壳1底部后,由于水为非压缩性液体,使船壳1底部与饱和土壤的接触改变为船壳1底部与“水垫”的接触,从而极大地减小了船壳1底部与“水垫”的吸附力和磨擦阻力,使重型船机在静态和慢行条件下均能形成“水垫”,达到易于起动和降低滑行阻力的目的。调正档条12的高度使船壳1底部在静态时能形成“水垫”,又能使船机在快速行驶时减少刮土阻力。在船机快速行驶时,由于前档板6阻档了船机头部形成的拥土压力P,使其前档板6与船头下部之间形成一条缝,在船前进时,使泥水自然流畅流入船底,保证形成“水垫”。
图1至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为:
实施例1:重型水、海涂两用水垫船(100以上),水、陆、海涂三用坦克(18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业大学,未经浙江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2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