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6103214.6 申请日: 1996-03-08
公开(公告)号: CN1158884A 公开(公告)日: 1997-09-10
发明(设计)人: 徐应铨;齐世学;宗祥荣;马燮琦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烟台大学;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
主分类号: C10G73/06 分类号: C10G73/06
代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专利代理服务部 代理人: 林应辅
地址: 100029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流化床 溶剂 工艺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流化床结晶器溶剂脱蜡,属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

现有技术的润滑油溶剂脱蜡常用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它是将原料溶液(原料油加溶剂)输入套管结晶器的内管中完成的。该工艺包括结晶系统、分离系统、制冷系统和溶剂回收系统。将原料溶液输入结晶系统,在数级串接成的套管结晶器内管向前流动,经外管的冷剂取热,使原料溶液逐步降温,形成蜡晶,刮刀将结在内管壁的蜡及时刮下,直到原料溶液达到过滤温度,送入分离系统;分离系统用分离塔分离出脱蜡油、蜡和溶剂;制冷系统使前几级套管用油液(冷滤液)作冷剂、后几级套管用冷剂与原料溶液进行换冷;溶剂回收系统使溶剂得以重新使用。为改善蜡的结晶,需采用多点稀释加入溶剂。侯祥麟主编的《中国炼油技术》1991年版P332-346全面陈述了该工艺。

套管结晶器溶剂脱蜡工艺有许多缺点,诸如存在着严重的蜡包油现象,因而油收率低,蜡含油率高;总传热系数低;设备昂贵且需经常维修;维修费用高,动力消耗大等。  

US3642195和US3681230专利公开了一种用稀冷塔代替部分套管结晶器的工艺,称稀释冷冻脱蜡工艺。原料油经预冷后进入稀冷塔,塔分成若干段,每段有搅拌浆搅拌,同时经喷咀喷入低温溶剂。每段通过喷射混合和搅拌作用消除聚冷现象,抑制新晶核的生成,使晶体能较好地长大。由于对每段温降严格控制,所得晶体较大,因此在滤速、油收率、蜡含油及能耗方面都有所改善。但该工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稀冷塔庞大;喷咀易堵塞,停工后才能更换;出稀冷塔的温度只能达到0℃左右,还需一定数量的套管结晶器作为后冷和冷却溶剂之用;对重质油效果不明显,因而它的应用受到限制,工业化装置不多。

1989年7月,D.G.Klaren等在美国《Hydrocarbon processing)》68(7)P48-50提出一种循环式的流化床结晶器代替套管结晶器用于溶剂脱蜡工艺。该结晶器如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其组成包括许多条相互平行且直立的提升管和若干条循环管、固体颗粒、分布板、以及具有上室和下室的筒形壳体。固体颗粒与进入结晶器的溶液在下室混合并流化,经分布板而进入各提升管中,并在流化状态下进入上室。由于上室截面积较提升管大,流速下降,液固得以分离。溶液连同结晶物由上室顶部经出口流出结晶器,而固体颗粒则沉降下来经循环管返回下室,再与进入结晶器的溶液混合,试图实现固体颗粒不断循环的液固流化过程。在提升管中,如果流化固体颗粒不断对管壁冲刷,既可破坏管壁的边界层,又可清除管壁上结晶物,会使传热系数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循环式流化床既不可用于一般结晶过程,更不能用于溶剂脱蜡过程中。因为这种循环式流化床是靠分布板来分配各提升管的固体颗粒,实质上它的作用很小,无法保证流化固体颗粒均匀分布于众多提升管中,因此各提升管的流化状态不同,对管壁冲刷能力也各异。冲刷力弱的提升管结晶物厚,阻力更大,使流量进一步降低,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部分提升管堵塞,失去作用。此外,循环管流速过慢,颗粒层的流动很难将结晶物冲刷下来,很快被结晶物堵死,破坏了固体颗粒的循环,使结晶过程无法进行。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润滑油溶剂脱蜡工艺,称分流式流化床溶剂脱蜡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专利号为ZL94222825.1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取代套管结晶器实现润滑油溶剂脱蜡。其工艺流程是:见附图。来自原料油贮罐(1)的原料油和来自溶剂贮罐(2)的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预热后,经泵输入结晶系统的分流式流化床结晶器(3)、(4),经冷冻、刮蜡,从结晶器最后一级流出的油液和蜡液入中间罐(5)。分离系统将油液和蜡液与来自罐(6)的二次稀释溶剂混合,进入分离塔(7),分离出的冷滤液作为结晶器换冷段(3)的冷剂,经换热后进溶剂回收塔(10),通过蒸发,分离出溶剂和脱蜡油;而分离塔(7)分离出的蜡液经溶剂回收塔(8)分离出溶剂和蜡。制冷系统以液氨作冷剂,提供溶剂脱蜡过程所需冷量,特别是冷冻段(4)用液氨作冷剂与原料溶液换冷。溶剂回收系统使溶剂回收塔(8)和(10)蒸出的溶剂得以重新使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烟台大学;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烟台大学;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3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