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灌水地膜无效
申请号: | 96103374.6 | 申请日: | 1996-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5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朝兴;刘玉珍;张勇飞;张安文;张安洲;张安丽;张安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朝兴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丕达 |
地址: | 0334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水 地膜 | ||
本发明为一种灌水多功能地膜,属于农业工程领域。国际分类号为;A01G25/00。
现有的田间孔灌设备,都存在不可克服的缺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1200662.5号公开了一种“温室灌水膜”。它是一种用于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新设施,主要由输水管、配水管、渗水塑料薄膜组成。水流经输水管由配水管流到灌水膜上,水在膜上流动,在重力作用下,经塑料薄膜上打的特定渗水孔(单排孔或双排孔)入渗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体中,这样减少了水的深层渗漏和流程时间。温室灌水膜具有增温、保墒、节水、省肥、灌溉均匀、投资少、并且使温室作物早熟和增产。拽室灌水膜应用于基质无土栽培中,解决了滴灌系统滴头堵塞问题。它的缺点是:1、膜面仅开单排孔(1行)或双排孔(2行),孔距以作物株距和土质确定,限定了行距和孔距,且把膜上的渗水孔密度限定得十分小。这使渗水孔孔径既不能限定,又无选择自由,只能以入膜流量确定,至于土质,只能在质密的土质上加大孔径,而不能因土质疏松把孔径缩小至达不到入膜流量。也就是说,不能根据入膜流量和土质确定渗水孔孔径的范围;2、渗水孔仅开在沟膜底部平面,仍不适合根系分布的一个面单向灌水;3、膜沟中没有覆土设计,易被风吹动,所以只能在温室、大棚中使用,而不能在露天的田野使用;4、不能施有机肥,否则一者渗水孔堵塞影响重力水渗入,不能满足入膜流量,二者是孔大孔稀,使灌水量不能一致;5、渗水孔不能阻止重力水渗入,膜沟内只要有水,就不可控制地渗入土壤,故膜沟只可用于灌水,而不能用于长时间贮水。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了一种灌水多功能地膜。使土壤吸水力以土壤毛管直接从水源吸入毛管水,消除重力水进入土壤。以土壤吸水力随土壤含水量改变而改变的特性,达到土壤自控水源进入,灌水速率和灌水量的土壤自控灌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灌水多功能地膜,它的主体为塑料薄膜。以平行于膜纵平分线的沟底线及分别在其两边的棱线将膜面规划为地面膜和沟面膜,以平行于沟底线的覆土线将沟膜划分为清膜和覆土膜,清膜开单面阻塞土壤毛管吸水孔,覆土膜开双面阻塞土壤毛管束孔。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一步完善:
灌水多功能地膜中所说的单面阻塞土壤毛管吸水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n为:0.4mm≤n≤1.2mm,双面阻塞土壤毛管束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n为:1.3mm≤n≤3.0mm,单面阻塞土壤毛管吸水孔与双面阻塞土壤毛管束孔的孔距均≥1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抗风,能在露天的田野应用,可实现田间集雨、贮水;2、能施入有机肥、化肥;3、集雨、贮水、灌水、施肥和地膜覆盖有机结合一体化;4、可用于平地、坡地、各种形状的沟形和坑形地。
本发明共有20幅附图,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亦可做说明书摘要的附图。
图1、为平地通用灌膜平面图;
图2、为平地通用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3、为平地偏沟灌膜平面图;
图4、为平地偏沟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5、为长寿灌膜平面图;
图6、为长寿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7、为密植作物灌膜平面图;
图8、为密植作物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9、为坡地通用灌膜平面图;
图10、为坡地通用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11、为作物层空气增湿灌膜平面图;
图12、为作物层空气增湿灌膜应用横剖面图;
图13、为变孔径变孔距灌膜平面图;
图14、为鱼鳞坑灌膜块平面图;
图15、为鱼鳞坑长寿灌膜块平面图;
图16、为坑用长寿灌膜俯视图;
图17、为植树袋式坑用灌膜侧视图;
图18、为图17剪破展开平面图;
图19、为已作膜面规划未开孔坑用灌膜侧视图;
图20、为图19开孔后从四角剪破展开平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朝兴,未经张朝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33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量式计量泵
- 下一篇:聚己二酰己二胺纤维及其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