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04914.6 | 申请日: | 199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62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1-01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博司;星野茂;石川正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冲击 能量 操纵 装置 | ||
本发明是关于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的发明,这种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具有吸收车体中施加在操纵装置上的冲击能量的结构。
诸如实公平6-60599号公报以及实用昭49-68127号公报中已经公开的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中。当操纵装置一侧部件与车体一侧部件相对移动时,上述两侧部件中任意一侧上固定安装且沿移动方向延伸的带状挠性件通过被设置于另一侧部件的挤压部件捋压变形、吸收施加在操纵装置一侧部件上的冲击能量。
在实公平6-30599号公报中公开的冲击能量吸收操纵装置中,作为操纵装置一侧部件的夹持托架上设置了一对平行,且一端开口的切槽,这对平行切槽内插入设置在车体一侧部件上且沿转向轴方向延伸的带状挠性件,当夹持托架与车体一侧部件相对移动时,可由夹持托架对挠性件产生滑动捋压变形作用。
在实开昭49-68127号公报中公开的冲击能量吸收操纵装置中,作为操纵装置一侧的部件的操纵杆上以两端固定方式设置了具有圆弧状膨胀部的挠性件,在车体一侧部件的支撑托架上通过支撑轴分别支撑着夹持吸收冲击能量的板上圆弧状膨胀部的3个回滚子,当操纵轴管和支撑托架相对移动时,通过3个回转滚子对冲击能量吸收板施加捋压变形作用。
在上述实公平6-30599号公报公开的冲击能量吸收操纵装置中,由于采用了一端开口的一对平行切槽以供挠性件插入,其装配性良好;此外,对挠性件的滑动捋压变形作用是由夹持托架自身进行的,所以结构简单。但是,当捋压变形产生很大的载荷时(即捋压变形载荷),夹持托架上由于具有一对平行的切槽而降低了强度,在相应部位上会发生变形,也就会产生不稳定的捋压变形作用。
在上述实开昭49-68127号公报中公开的冲击能量吸收操纵装置中,是通过支撑托架上分别用支撑轴支撑的3个回转滚子对吸收冲击能量的板施加捋压变形的,其作用过程稳定,但是,由于要将支撑在各支撑轴上的3个回转滚子装入支撑托架,所以装配性变差,而且为了得到捋压变形作用至少需要3个回转滚子和3个支撑轴,使零件数量增大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诸问题而提供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这种操纵装置装配性好、结构简单且能得到稳定的捋压变形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中当操纵装置一侧部件与车体一侧部件相对移动时,上述两侧部件中任意一侧上固定安装且沿移动方向延伸的带状挠性件通过被设置于另一侧的部件上的挤压部件捋压变形,吸收施加在操纵装置一侧部件上的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采用了中间部位设置有弯曲部的挠性件,该弯曲部可被嵌入上述另一侧部件上的封闭形开口部内,还采用了作为挤压部件被嵌入上述弯曲部及开口部内并与开口部两端相配合、由上述另一侧部件两端支撑的夹压部件,该夹压部件与上述另一侧部件一起夹持挠性件。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夹压部件设置了沿挠性件横截面延伸并具有与该挠性件可滑动配合的挤压部,由该挤压部两延伸端分别向外扩展并与上述开口部弹性配合的一对腕部以及分别设在各个腕部底端且与上述开口部端部配合以限制向拆卸方向移动的限位部。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夹压部件上,相对于上述夹压部件移动的挠性件移动方向一侧设置了上述限位部。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相对上述挠性的件长度方向大致垂直设置,上述两腕部在上述挤压部设置方向上能够挠曲变形。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两侧延伸部位外侧面是分别向着上述各腕部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一侧的倾斜角比另一侧的倾斜角小。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在上述两腕部下侧呈船底形状,其断面大致呈U字形,其底部外表面可与上述挠性件滑动配合。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挤压部中,位于上述挠性件相对于上述夹持件的移动方向一侧的上述挤压部壁高比相反一侧壁高小。
所述的吸收冲击能量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挠性件与上述另一侧部件的配合部位上具有硬质树脂制的导向件。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良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49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清洗半导体晶片的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材料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