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克隆有鲑鱼降钙素基因的变铅青链霉菌的构建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6105118.3 申请日: 1996-05-16
公开(公告)号: CN1062598C 公开(公告)日: 2001-02-28
发明(设计)人: 李元;洪斌;李嗣英;陈松森;刘伯英;郭强;王醒;郭连宏;高萍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1 分类号: C12N1/21;C12N15/63;C12N15/16;//;C12R1465)
代理公司: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刘新宇
地址: 100050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克隆 鲑鱼 降钙素 基因 变铅青链 霉菌 构建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特别涉及克隆有鲑鱼降钙素基因的变铅青链霉菌的构建方法

鲑鱼降钙素(Samon Calcitonin)SCT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由鲑鱼后鳃体产生,分子量为3500。到目前为止,已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乃至单细胞生物中都发现有降钙素或降钙素类似物存在。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降钙素是一种古老的激素。根据降钙素的一级结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偶蹄类动物型:如猪、牛、羊,第二类为灵长类和鼠型如人、鼠,第三类为非哺乳型:如鲑鱼、鳗鱼和鸡的降钙素。三种类型中以第三类即鲑鱼、鳗鱼和鸡的降钙素活性最高,比第一类高10倍以上。鲑鱼降钙素氨基酸序列为:N端→C端:1、半胱氨酸,2、丝氨酸,3、天冬酰胺,4、亮氨酸,5、丝氨酸,6、苏氨酸,7、半胱氨酸,8、缬氨酸,9、亮氨酸,10、甘氨酸,11、赖氨酸,12、亮氨酸,13、丝氨酸,14、谷酰胺,15、谷氨酸,16、亮氨酸,17、组氨酸,18、赖氨酸,19、亮氨酸,20、谷酰胺,21、苏氨酸,22、酪氨酸,23、脯氨酸,24、精氨酸,25、苏氨酸,26、天冬酰胺,27、苏氨酸,28、甘氨酸,29、丝氨酸,30、甘氨酸,31、苏氨酸,32、脯氨酸-NH2。

不同来源降钙素在结构上共同特点为:

(1)降钙素1位和7位半胱氨酸间形成二硫键,使之成为环状结构;(2)在分子中形成一个亲水酯的螺旋;(3)羧基端为脯氨酰胺。其中C端酰胺化对活性影响大,亲水脂螺旋对其活性也十分重要,而1-7位间二硫键对生物活性为非必需的。

降钙素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是调节钙、磷代谢及维持内环境稳定,此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关注。降钙素对骨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骨吸收,不仅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而且能调节骨细胞的活性而促进骨的生长。因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Paget’s病,以及癌的骨转移,急性胰腺炎等,降钙素能够抑制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及胃酸分泌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这一治疗作用正在试用中。此外,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有降钙素的特异性受体,因此也可以认为降钙素是一种神经多肽,有较强镇痛效果,因此可以作为镇痛剂使用。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有一亿左右病人,我国达6000万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寿命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日渐受到重视,防治骨质疏松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尽管有多种药物治疗,但50%以上采用降钙素,此外,由于其镇痛效果好,且基本无毒付作用,因此作为镇痛剂也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据权威部门估计,到2000年,本药品全球销售额可达十亿美元以上。本品种国内属空白,全靠进口。本发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鲑鱼降钙素基因克隆至变铅青链霉菌,获得了可以分泌产生鲑鱼降钙素的基因工程菌,如能推向生产,则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突出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是本发明的一个出发点。

当前获得鲑鱼降钙素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从鲑鱼后鳃体进行提取分离:

1961年,加拿大Copp等人与渔业公司合作,从500,000条鲑鱼中获得了100公斤后鳃体组织,从中分离提纯获得了鲑鱼降钙素,对其进行了氨基酸组分分析,在此基础上美国Pott’s等确定了其结构。据了解目前日本帝国脏器制药和瑞土Ciba-Geigy公司合作,从鲑鱼进行降钙素分离提取,提取品已基本结束临床实验阶段。由于鲑鱼是较名贵的鱼,产量有限,其后鳃体组织极小,降钙素含量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提取分离有较大困难。

2、化学合成:

1969年瑞士Guttmann根据天然提取鲑鱼降钙素结构研究的结果,首次成功化学全合成了鲑鱼降钙素,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化学合成的SCT。主要生产厂家有瑞士Sandoz,日本山之内制药及帝国脏器制造公司等。以Sandoz为例1992年销售额已达2.2亿美元。由于固相法合成肽技术难度较大,成本高,因此价格十分昂贵。

3、基因工程方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51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