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近场区直探头无效
申请号: | 96105831.5 | 申请日: | 199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79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光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蜀月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1415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场区 探头 | ||
无近长区直探头,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应用于超声波检测中。
如何解决近场区内的缺陷检测问题,早为国内外的无损检测专家、学者,研究者,追求着,但到现在仍没有研究结果。从探头辐射出去的超声波,在近场区内进行着激烈的干涉,造成复杂的声压分布,在这个区域内,对缺陷进行定位定量定性都是较困难,已致不可能的。
我设计的无近场区直探头,声波进入介质时,介质已处于三倍近场长度以外,设计依据的道理有3条:
1、园盘源(元形压电晶片)在大于园盘直径的介质中传声,半扩散角按已有的公式,是可以计算的。而在小于园盘直径D的介质中传声,半扩散角保持不变(d>>λ),如图1、图2。即是说,只要压电晶片直径,振动频率传声介质不变,图示两种情况下,半扩散角都是一样的。
2、附图1、图2两种耦合情况,在计算介质中的近场长度时,所使用的直径不同,一个为D,一个为d。因为造成近场长度的根本原因,是园盘源中点声原的互相干涉,这种干涉又以园盘边缘最为利害,利用声波在小于园盘的介质中入射,既可以减少园盘中的干涉点,又避开了园盘边缘的重大影响。按一般半扩散角θ。=sin-11.22λ/D与近场长度N=D2/4λ的关系,指向性与近场长度是互相制约的,即指向性好,近场长度长,反之近场长度短但指向性变坯两者总不能兼顾。按1、2条道理来设计探头,则得到在扩散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入射端面的直径,近场长度则可任意调整,实际上分离了扩散角与近场长度的关系。
3、当主动探头辐射的超声能量,首先通过传声轩,再通过接收压电晶片,最后才进入被查介质。由实验知道,通过传声杆与不通过传声杆声能损失多反应在传声杆中的衰减,如主动探头为Φ20.25MC,当探测到h20Φ2平底孔时,尚余40db左右,不影响其实用价值。
自发明用超声波来检测介质中缺疵以来,对近场区内的缺陷检测就一直存在着困难,主要对缺陷定量不准,定位不准。现发明无近场区直探头,超声波进入被检介质后,介质已处于三倍近场长度以外,可以用远场计算公式,较易、较准确的解决以上问题。
无近场区直探头的结构,实为两个探头组合构成,一个探头作发射一个探头作接收,发射与接收探头之间连以传导杆,如图3。图面说明:
1、主动探头,为一普通的收发直探头。
2、被动探头,只起接收声波作用。
3、传声柱、锥形有机玻璃传声柱,对于Φ20.5MC主动探头来说,设计为上端传声面为Φ3.6mm,下端面为Φ5.3长18mm声波可以自由扩散传播,同时又可以稳靠的接收主动探头的声能入射。
4、防散射档板为-0.3mm厚的金属同心园片,防止主动探头的声能在传声柱中传导时,散射到接收胶中,被接收晶片接收时,形成杂波。
5、为镁金属片δ=0.26mm,便于声波能顺利地进入被捡介质,也使缺陷波多余的声能,消失在有机柱中。
目前,超声波探伤使用的探头,在被检介质中,有探头就有近场区存在。消除声干涉的探头还没有过。改善近场区声压的探头如高斯探头早已研究出来,由于它本身一些缺点,没有广泛使用。现以高斯探头、无近场区直探头作一比较:以下简称高斯探头为“高”,无近场直探头为“高”。
1、“高”的测试曲线往往从20mm以上作起(钢中),而“无”可以从1-2mm开始,即在被检介质中,探测距离更近。
2、“高”半扩散角大,在距离相同条件下,声压减小到轴线上声压30%时,扩散角按Sin30=1.22λ/2R。则指向性不好,横向分辩率也不高。而“无”遵循球面波的规律,第一零值的半扩散角按Sinθ。=1.22λ/2R。即指向性好,加之入射到被检介质中的声束较细,横向分辨率也高。
3、“高”与等效直径的一般园盘源相比,轴线上声压降低了许多,与“无”相比,同情况时,灵敏度大大降低,如图4。
4、“无”;进入介质的声场,已在三倍近场以外,适用于球面波的缺陷计算式,测定缺陷当量大小,都简单化。而“高”声压,按“高”声压曲线变化不服从球面波公式。
在后来的直探头发展中,有了双晶直探头,聚焦探头,榨脉冲探头等,它们总的特点是,提高了发现缺陷能力的范围,但都不具有减少声场干涉的作用,也不适用于当量计算公式。
以下是无近场区直探头的特有的几点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蜀月,未经张蜀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5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加热工艺参数控制仪
- 下一篇:制造球形吸附剂颗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