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腈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07894.4 | 申请日: | 199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77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04 |
发明(设计)人: | 沈琪;张黎路;姚英明;毛礼胜;罗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20/44 | 分类号: | C08F12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腈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稀土有机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配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腈的方法。
沈琪等在中国稀土学报12(3)(1995)181.和应用化学12(3)(1995)181.曾分别报道了(ArO)2Sm(THF)4和[(ButC5H4)2NdCH3]2配合物可作为单组分催化剂引发丙烯腈(AN)聚合。这一类稀土有机化合物作为单组分催化剂,虽然能够引发AN进行配位聚合,但其催化活性不高,因而聚丙烯腈的得率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稀土有机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配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腈的方法,本方法可大大提高上述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使反应的得率较高,同时提高所得聚丙烯腈的分子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丙烯腈的制备方法,采用丙烯腈单体(AN),催化体系,溶剂为原料组成聚合体系,进行配位聚合,聚合体系必须除氧,除水,聚合温度可以从0℃到100℃,所述之溶剂可以是芳烃即甲苯,苯,也可以是四氢呋喃(THF),乙二醇二甲醚等,所述催化体系为一类由稀土有机化合物组分(A)与添加剂组分(B)组成的二组分催化剂,其中组分(A)为
(i)通式为Cp′2LnR·L的三价稀土有机化合物,其中Cp′为环戊二烯基或取代环戊二烯基,R为烷基,芳基,氢或胺基,L为乙醚,四氢呋喃络合溶剂;或
(ii)通式为Cp″2Ln·L的二价稀土有机化合物或烷氧基稀土配合物,其中Cp″为环戊二烯基,取代环戊二烯基,烷氧基或芳氧基;
组分(B)可以是季铵盐,季鏻盐,也可以是烷氧基钠,芳氧基钠或环戊二烯基钠;
组分(A)和组分(B)的摩尔比为1/0.5~1/2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稀土有机化合物组分(A),可以是三价稀土有机化合物,二价稀土有机化合物,也可以是烷氧基稀土配合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添加剂组分(B),可以是季铵盐,如Bu4NBr,Bu4tNBr,Et4NCl,CH3(CH2)15((H3)3NBr,或季鏻盐如Ph3EtPBr,也可以是烷氧基钠,芳氧基钠或环戊二烯基钠,如2,6-二叔丁基对甲酚钠(NaOAr),对叔丁基酚钠,甲萘酚钠,或环戊二烯基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催化体系中组分(A)和组分(B)的摩尔比为1/0.5~1/20即可,最佳范围为1/1~1/1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催化体系中组分(A)和组分(B)之间不同的配合效果有所不同,当组分(A)是三价稀土有机化合物时,组分(B)采用季铵盐效果较好,当组分(A)是二价稀土有机化合物或烷氧基稀土配合物时,组分(B)采用烷氧基钠,芳氧基钠或环戊二烯基钠较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聚合体系中催化剂,添加剂及单体的加料顺序将明显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当顺序为丙烯腈单体(AN),添加剂组分(B),稀土有机化合物组分(A)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明显高于顺序为组分(B),组分(A)和AN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述优点:
1.由于本发明所采用的催化体系为二组分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比已知的单组分稀土催化剂的活性高,使得聚丙烯腈的得率有较大的提高。
2.本发明中,添加剂组分(B)的用量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且使催化剂保持高活性,从而使反应容易控制。
3.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明显高于用单组份稀土催化剂获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涉描述,实施例中所列聚合物的η是在二甲基甲酰胺中于25℃用乌氏粘度计测得,粘均分子量按公式[η]=2.09×10-4M0.76计算。
实施例1:聚合瓶经除氧,除水处理后,在氩气保护下依次加入添加剂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ArO)2Sm(THF)4,THF及AN,聚合瓶盖好后于30℃聚合2小时,最后用含HCl的酒精终止反应,聚合物经多次洗涤后,于真空干燥。结果列于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78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