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胃同治法治疗胸痹病新药无效
申请号: | 96108319.0 | 申请日: | 1996-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355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0 |
发明(设计)人: | 袁宝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宝庭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K35/38;A61K35/32;A61K35/84;A61P9/00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南阳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时剑峰 |
地址: | 473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治 法治 胸痹 新药 | ||
本发明属于药品技术领域,是一种心胃同治法治疗胸痹病新药。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病范畴。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中医理论认为该病是“本虚标实”。但以何脏亏虚为主、则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心阳虚所致,有的主肾虚心痛说、有的从脾气虚论治。根据以上中医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药物相配合治疗,尤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但是目前各种中医中药,因其理论基础的不明确、对胸痹病的本标辩证不彻底,所提供的中药治疗效果普遍不明显,药效不持久,毒副作用大,易伤脾胃。
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现代医学认为风心病是由于风湿热引起的心脏损害,特别是心瓣膜的损害而出现的心脏疾患。风心病的发展可分为活动期的心脏炎和非活动期的慢性风心病。慢性风心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停止后,从发炎、损害、愈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心脏病变,特别是瓣膜病变,尤其是二尘瓣损害最为常见。临床上以气短、心悸、浮肿、咳嗽、咯血为主要症状。在治疗方面,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以抗风湿、抗菌、强心为主。常用阿斯匹林、青霉素等,心功不全或有房颤者,常用地高辛片。
中医治疗风心病常以祛风利湿、强心补气、通络化瘀为主。至今仍无固定方药或中成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辩证“心胃循环”,推出“心胃同治”新疗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治疗胸痹病新药,该药应当治疗效果明显,药效持久,毒副作用小,强胃健脾。
本发明心胃同治法治疗胸痹病新药,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按中药配伍原则提出的。在生理上,心胃之间有胃大络贯通,足太阳脾经通胃入心,心-胃(脾)之间构成经络通道,形成心胃循环。在病理情况下,心-胃(脾)相互影响,形成心胃同病的病理特点。这种分析附合中医的基础理论,内径云:“脾足太阳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是隔,注心中”“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于脾,上通于心”。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治心先治胃,胃通心必通”的治疗原则,形成“心胃同治”新疗法,该疗法可提供如下新药(配比采用重量份):
陈小麦5-40 茯苓15-45 炒内金10-45
太子参10-45
川芎5-25 制半夏5-25 水牛角5-25
由于本发明是在开创性理论基础上提供的,对众多例以上病人治疗发现,该药对高血压者无降低作用,对低血压者有轻度升压,对高血脂症有降血脂作用。同以往中医治疗胸痹病药物相比,该药是纯中药制品,具有治心补气,利湿消肿,化瘀开胃、安神化痰功效,药效持久,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等优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心胃同治法治疗胸痹病新药由以下药物组成,配比采用重量份:
陈小麦5-40 茯苓15-45 炒内金10-45
太子参10-45
川芎1-25 制半夏5-25 水牛角5-25
进一步配方为:
陈小麦25-35 茯苓18-35 炒内金20-35
太子参20-35
川芎3-20 制半夏5-20 水牛角10-20
优选的配方为:
陈小麦30 茯苓30 炒内金30 太子参30
川芎15 制半夏15 水牛角15
为了增强疗效,并适应不同症状,以上配方可增加以下配比:北沙参10-20 寸麦冬10-20 沙枳实10-20
陈小麦配茯苓有强心补气,利湿消肿作用,陈小麦配内金可调补胃气,化瘀血,输道心胃循环,茯苓配川芎痰瘀同消,改变瓣膜粗糙肿胀状态,改善心、肺、胃水肿、瘀血,水牛角清火降压,可防治心动过速及房颤。
该药若为汤剂,可以丝瓜为引。
该药可以为汤剂,也可以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丸剂、片剂或散剂。
主要参考文献:
1、《实用心脏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2、《实用内科学》:第九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6
3、《心脏病》: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4、《瓣膜性心脏病的诊治进展》: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89,5:20,1990,6: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宝庭,未经袁宝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8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匹配平衡与不平衡音频传输线的连接器
- 下一篇:生产电气转接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