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锁边缝纫机的套口器切换机构无效
申请号: | 96109072.3 | 申请日: | 1996-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44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30 |
发明(设计)人: | 白仓芳郎;小岛伸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家公司 |
主分类号: | D05B57/08 | 分类号: | D05B57/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培硕 |
地址: | 荷兰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边 缝纫机 口器 切换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边缝纫机的套口器切换机构。
锁边缝纫机包括一根针、一个上部的右套口器和一个下部的左套口器,针带有针线并可垂向运动,右套口器具有右套口器线并可沿着与被锁边的产品(工件)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动作,左套口器具有左套口器线并可左右摆动,其中的针、右套口器和左套口器可相互之间协调动作以完成锁边操作。
在传统的锁边缝纫机中,当根据工件的厚度使一针三线锁边状态切换至一针二线锁边状态时,这种切换是通过一种接触控制来完成的,例如,在专利JP-B 60-20031和JP-Y 63-1984中都进行过说明。另外,由于一针二线锁边是以三根线使工件锁边,在薄布料上就容易产生皱折。因而,需要一针两线的锁边状态,从而需要上述的切换机构。
在这样的锁边缝纫机中,撑杆的根部可摆动地置于右套口器中,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可通过撑杆的转动而相互切换,在工作位置时,撑杆恰好抵靠在右套口器的端部,而在非工作位置时,撑杆则脱离了这种抵靠。切换操作就是通过与撑杆的接触和脱开而实现的。
然而,这种锁边缝纫机的传统的套口器切换机构具有如此的结构特点,就是撑杆始终在右套口器上,从来不脱离右套口器,当右套口器线穿入其线孔、右套口器要进行其固有的功能操作、而撑杆不发挥作用时,也要有一套机构来固定住该撑杆,以保证在非工作位置状态下撑杆不防碍一针三线的锁边操作。正因如此,带来的问题是机构的结构复杂、始终受到振动的影响并容易发生故障,另外就是造价较高。
本发明以如下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锁边缝纫机的套口器切换机构包括一根针和一个右套口器,针带有针线并可垂向运动,右套口器的端部具有一个线孔,右套口器线就穿入至该线孔中,该右套口器可沿着与工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动作,其特征在于,右套口器具有一个孔,撑杆的轴状部配合性地插入至该孔中,轴状部从该孔的前方插入其中,撑杆的钩状部可抵靠在右套口器的后表面上,形成了撑杆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套口器切换机构的特征在于,撑杆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杆体和由金属丝制成的钩状部,钩状部从杆体上开始延伸,杆体包括一个杆头部、一个轴状部和一个限位部,轴状部从杆头部的后表面上开始延伸并配合在右套口器的孔中,限位部向杆头部的侧向延伸并可抵靠在右套口器的上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套口器切换机构的特征在于,右套口器具有一个线孔,钩状部的端部处的钩部在下列状态下位于右套口器的线孔的轴线位置上,所述状态就是杆体的轴状态部配合在右套口器的孔中而杆体的限位部低靠在右套口器的上表面1a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套口器切换机构的特征在于,撑杆的轴状部可配合在锁边缝纫机前盖上的容纳件中,当撑杆不用时可通过轴状部插入容纳件中而容纳在锁边缝纫机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当从一针三线锁边状态切换至一针二线锁边状态时,撑杆18连接在右套口器1上。也就是说,撑杆18的轴状部19a从前面插入至右套口器1的孔11中。此时,钩状部20可以从上方跨过右套口器1。当杆体19完全插入至孔11时,撑杆18可绕轴状部19a转动至钩状部20位于右套口器1的后表面处。
下一步,钩状部20的端部可插入至右套口器1的孔12中。在该状态下,钩状部20的端部插入于右套口器1的孔12中、钩状部20的中间部分与右套口器1的端部协调动作从而构成了撑杆结构,所述中间部分从撑杆18上开始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通过上述的相反步骤可很容易地使撑杆18与右套口器1脱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当撑杆18连接至右套口器1上时,撑杆18的轴状部从19a前面插入至右套口器1的孔11中,在完全插入之后,在杆头部19c保持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撑杆18沿一个方向绕轴状部19a转动,直至限位部19b的下表面与右套口器1的上表面发生接触并保持这个状态。此时,由弹性金属丝制成的钩状部20在需要时可用手指使之向钩状部20的后方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使钩状部20定位在右套口器1的后表面上,这时钩状部20容纳在右套口器1的孔中。因而,钩状部20可与右套口器1的端部协调动作,所述钩状部20从杆体19上开始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限位部19b的下表面抵靠在右套口器1的上表面上1a,从而形成了撑杆结构。同时,杆体19的杆头部19c的后表面抵靠在孔11的周边上,由弹性金属丝制成的钩状部弹性地容纳在右套口器1的后表面上,这样,撑杆18就完全地固定住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家公司,未经胜家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9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