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内燃机油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96109561.X | 申请日: | 199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65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李荡;曹镭;靳印牢;孙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兰州炼油化工总厂 |
主分类号: | C10M161/00 | 分类号: | C10M16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师瑄 |
地址: | 73006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 机油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用内燃机油组合物,特别是一种能够满足低速十字头式船用发动机气缸套与活塞环之间润滑要求的润滑剂组合物,它应具备优良的清净性和抗磨性。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除含有常规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蚀剂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聚氧乙烯基苯氧基化合物(以下简称DNP)硼化硫代磷酸酯胺盐(以下简称NSPN)。
众所周知,在船用低速十字柴油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活塞环与气缸套之间除主要的腐蚀磨损外,尚有一定程度的摩擦磨损。因此,除加入高碱性金属清净剂来中和由于燃用高硫燃料而生成的酸性物质,减少腐蚀磨损外,还应适当添加一些抗磨剂、扩散剂,以降低摩擦磨损,从而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
美国专利U.S.P4,483,775涉及一利润滑油组合物,通过加入抗磨剂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该组合的包括过碱度磺酸钙、3.5%(m)的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琥珀酰亚胺盐、8.1mol/kg的二异丙基硫代磷酸锌。
美国专利U.S.P4,842,755涉及一种润滑剂组合物,组合物含有硼化无灰分散剂(硼化聚异丁稀与聚酰酐的反应物)0.5%(m)、过碱度金属清净剂量12.1%(m)及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0.10%(m)。组合物中硼和锌的含量分别为0.01-0.016和0.02-0.023%(m),油品的碱值为60mgKOH/g
美国专利U.S.P4,668,409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通过加入抗磨剂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在含有过碱度磺酸钙的组合物中加入0.05-1.0%(m)的烷基邻苯二酚二硫代磷酸酯,可使抗磨性能得到提高。抗磨剂的结构式如下:
式中R=C10-18烷基、M为碱金属或过渡金属、n为M的化合价。
美国专利U.S.这4,358,387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组合物中加入了1.0%(m)的减磨剂N-烷基甘氨酸衍生物,减磨剂N-烷基甘氨酸衍生物的结构式为:当R’=R”=羟烷基时,化合物是:当R’=H,R”=CH2CH2NH2时,化合物是:式中R=C16-18烷基。
美国专利U.S.P4,420,407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组合物中加入了1.0%(m)的减磨剂N-乙羟烷基琥珀酰亚胺,使润滑剂的抗磨性能得到提高。
N-乙羟烷基琥珀酰亚胺的结构式如下:式中R=C12-18烷基,R=C12时最有效。
美国专利U.S.P4,505,835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组合物中加入了1.0%(m)有马来本酐与胺类的反应物,用SEFT试验进行评定,组合物的抗磨性提高13.1%。
美国专利U.S.P4,402,845涉及一种加入扩散剂改善润滑油组合物性能,通过在含有碱度磺酸钙及无灰分散剂的组合物中加入1%(m)的聚乙氧在二醇(R-CH2O-(CH2CH2O)20H1R=C12-18烷基),使油品的扩散性提高94%(扩散直径)。
美国专利U.S.P4,479,882涉及一种加入扩散剂改善润滑油组合物,通过在含有过碱度磺酸钙及无灰分散剂的组合物中加入2%(m)的聚氧乙稀基苯氧基化合物(40≥n>9,R=C12-18烷基),可使油品的扩散直径增加(23%。
美国专利U.S.P4,414,123、U.S.P4,438,005分别涉及一种加入扩散剂聚乙氧基山梨糖酸酯和聚氧乙稀酯改善扩散性的组合物,扩散直径分别提高了89%、167%。
在船用气缸油配方中,就金属清净剂而言,有以下几种复合型:
1.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与磺酸盐复合
2.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与高碱环烷酸盐复合
3.高碱环烷酸盐与高碱水杨酸盐复合
以上配方类型在诸多石油公司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在上述文献及专利中,没有一篇公开控制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与高碱水杨酸盐复合比例,也没有公开使用硼化硫代磷酸酯胺盐提高组合物抗磨性的专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大型低速十字头柴油发动机活塞与缸套之间润滑要求的润滑剂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地抑制大型低速十字头柴油发动机由于作用高硫燃料而造成的腐蚀磨损及一定程度的摩擦磨损,并能改善油品的高温清净性。该组合物作为主要成份的润滑粒性油。和作为辅助成份的下述组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未经中国石化兰州炼油化工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95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