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棉铃虫复合乳剂棉虫净无效
申请号: | 96110769.3 | 申请日: | 199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71885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04 |
发明(设计)人: | 汪正华;凌世海;王思让;江海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岳西县有机化工厂 |
主分类号: | A01N57/14 | 分类号: | A01N57/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启运 |
地址: | 24663***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棉铃虫 复合 乳剂 棉虫净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化学组合物,确切地说是一种防治棉铃虫复合乳剂棉虫净。
近年来抗性棉铃虫问题不仅植保专家,甚至育种专家也十分关注,并开始着手培育抗棉铃虫的棉花新品种,以期解决棉铃虫的抗药性问题。诚然这是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但从培养、筛选到大面积推广尚需时日,并不能解决棉铃虫连年发生(危害时重时轻)的现实问题。利用现有农药经筛选后进行复配仍是解决棉铃虫抗药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CN1125511A95110596.5公开的一种农药组合物,也是通过有机磷(胺吸磷)杀虫剂同其他杀虫剂复配后用来防治菊酯类抗性棉铃虫。
本发明旨在为防治抗性棉铃虫提供一种新的农药复配新品种。
本发明以辛硫磷和氰戊菊酯为主,辅之乳化剂、增效剂在甲苯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中调制成乳剂。其特征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按5~7∶1的比例复配,乳化剂用量10~12%,增效剂用量2~3%。
辛硫磷和氰戊菊酯在乳化剂和增效剂的作用下有协同增效效应。据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对5∶1和7∶1两种复配乳剂测定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359.14和250.38,远远高出要求值120,说明其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安徽省农药检定所进行了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其结果为30%复配乳剂,每公顷用量750~1120毫升,药后7天可维持80%以上的防治效果,其触杀作用、速效和持效均优于各别的单剂。
湖北省农药检定所对棉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为30%复配乳剂,每亩用量40毫升,1、3、7天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1.3%、95.4%和98.2%。
本发明原料易得,加工简单、无三废,既可防治棉铃虫,又可防治棉蚜,而且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实施例:
一、30%棉虫净:
1、取82%的辛硫磷原药(I)30.5千克,72%的氰戊菊酯(II)7.0千克,(I∶II=5∶1有效成分之比,下同)农乳0201 10千克,京农4#2千克,投入50.5千克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0%棉虫净100千克。
2、取I 32.8千克,II 5.2千克,(I∶II=7∶1)农乳0204 12千克,京农4号3千克,一起投47千克二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0%棉虫净100千克。
3、取I 35.9千克,II 5.9千克,(I∶II=6∶1)农乳0201 5千克,02046千克,京农4号1.2千克,京农7号1.3千克,一起投入44.7千克二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0%棉虫净100千克。
二、35%棉虫净:
4、取I 35.6千克,II 8.1千克,(I∶II=5∶1)农乳0201 5千克,02045千克,京农4号1.5千克,氮酮0.5千克,一起投入44.3千克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5%棉虫净100千克。
5、取I 36.6千克,II 7.0千克,(I∶II=6∶1)农乳0201 5千克,02046千克,京农7号2千克,氮酮0.5千克,一起投入42.9千克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5%棉虫净100千克。
6、取I 37.3千克,II 6.1千克,(I∶II=7∶1)农乳0201 4千克,02048千克,京农4号1.2千克,京农7号1.3千克,氮酮0.5千克,一起投入41.6千克二甲苯中搅拌均匀,即得35%棉虫净100千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岳西县有机化工厂,未经安徽省岳西县有机化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07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吸可品的戒烟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低发烟、低毒性阻燃聚烯烃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