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的挤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10944.0 | 申请日: | 1996-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38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30 |
发明(设计)人: | M·R·里菲;C·F·马丁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碳化化学品及塑料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00 | 分类号: | B29C47/00;//B29K2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建成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 挤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的挤出方本发法。
为了商业竞争,新的制品(包括薄膜、瓶子、其它容器如桶、餐具和洗衣机滚桶)需要对其一种和多种性能如耐环境应力开裂(ESCR)、耐冲击性、离模膨胀性、收缩性和熔体破裂性进行改进,因此这些制品的生成厂家需要呈现改进加工性的树脂。此外,制品表面应光滑并基本上无从表面渗出的添加剂和其它性能。由于聚乙烯的韧性、强度和耐化学性,它已有利地用于上述领域中,但是随着聚乙烯分子量的增加,其加工性能变差。并且加工性能随分子量分布变窄而变差。工业上正不断寻求加工性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并需要获得这两方面都有改进的聚乙烯。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挤出聚乙烯的强化方法和适合此方法的树脂组合物,所述的方法改进了最终聚乙烯产品的加工性和性能。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在下面显而易见。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挤出方法实现,该方法包括:
(i) 将(a)、(b)和(c)组分共混,其中:
(a) 一种或多种聚乙烯,每种聚乙烯都由低压法制
备并具有不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
(b) 一种或多种聚乙烯,每种聚乙烯都由低压法制
备并具有基本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其用量按每
100重量份组分(a)的聚乙烯计为约1至约30
重量份,
(c) 一种或多种饱和的脂环烃,所述烃在加工温度
下是非极性基本上无定形的液体并含有低于约
15%(重量)的石蜡,其用量按每100重量份
组分(a)的聚乙烯计为约0.5至约15重量
份;和
(ii)挤出该共混物。
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涉及包括(a)、(b)和(c)组分的粒状聚乙烯共混物,其中(a)一种或多种聚乙烯,每种聚乙烯都由低压法制备并具有不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b)一种或多种聚乙烯,每种聚乙烯都由低压法制备并且基本具有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其用量按每100重量份组分(a)的聚乙烯计为约1至约30重量份,(c)一种或多种饱和的脂环烃,所述烃在加工温度下是非极性基本上无定形的液体并含有低于约15%(重量)的石蜡,其用量按每100重量份组分(a)的聚乙烯计为约0.5至约15重量份;其中各聚乙烯共混物颗粒具有结晶相和无定形相并且各聚乙烯共混物颗粒表面基本无所述烃。
这里使用的术语聚乙烯是指乙烯与少量具有至少3个碳原子,优选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一种或多种α-烯烃的共聚物,或这些聚合物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可为机械共混物或现场共混物。各聚乙烯具有结晶相和无定形相。
用于本发明主题的聚乙烯优选在气相中由各种低压法生产。这些聚乙烯也可低压下在液相中通过常规溶液或淤浆聚合技术生产。低压法于一般在压力低于1000psi下进行,而高压法一般在压力高于15,000psi下进行。可用于制备这些聚乙烯的典型催化剂体系是镁/钛基催化剂体系,可由描述于US4302565中的催化剂体系作为例子(非均相聚乙烯);钒基催化剂体系,例如描述于US4508842(非均相聚乙烯)及5332793、5342907和5410003(均相聚乙烯)中的催化剂体系;铬基催化剂体系,例如描述于US4101445中的;金属茂催化剂体系,例如描述于US4937299和5317036(均相聚乙烯)中的;或其它过渡金属催化剂体系。这些催化剂体系很多常称为Ziegler-Natta催化剂体系。用载在二氧化硅-氧化铝上的铬或钼氧化物的催化剂体系也是可用的。上述专利中还描述了制备聚乙烯的一般方法。一般的现场聚乙烯共混物和其制备方法以及提供相同聚乙烯的催化剂体系公开于US5371145h和540901中。
如上所述,组分(a)的聚乙烯具有非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并经常称为非均相聚乙烯。它们一般具有的多分散性在约3.5至约50范围内。组分(b)的聚乙烯具有基本均匀共聚用单体分布并经常称为均相聚乙烯。它们通常具有的多分散性在约1.5至约3.5范围内,但也可得到超出此范围的。在窄多分散性范围内的均相聚乙烯具有单一且相对低DSC熔点的特征。多分散性是分子量分布宽度的量值。它由比例Mw/Mn表示。Mw代表重均分子量,Mn代表数均分子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碳化化学品及塑料技术公司,未经联合碳化化学品及塑料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0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