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收发信机无效
申请号: | 96114536.6 | 申请日: | 199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22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安达文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立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系统 中的 收发 | ||
本发明涉及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是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收发信机,该收发信机在同一设备中既实现了频分双工(FDD)也实现了时分双工(TDD)。
在大多数公共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FDD来实现双向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载频被用于把反向链路信道(由移动站至基站)与前向链路信道(由基站至移动站)区别开。例如,在采用800MHz频段的PDC(个人数字蜂窝系统)中,两个载频被彼此隔开,相距130MHz(见“个人数字蜂窝电信系统RCR标准,RCR STD-27”,无线电系统研究开发中心)。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TDD,把它作为另一种双向通信方法。它为前向和反向链路信道分配同一载频,并且在时域中区分这些信道。换句话说,同一频率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信道交替使用。例如,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 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见“第二代无绳电信系统RCR标准,RCRSTD-28”,无线电系统研究开发中心)。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信机,它在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的同一设备中既实现了频分双工(FDD)也实现了时分双工(TDD)。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里提出了一种用于CDMA(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信机,它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
发射机包括:
交织器(interleaver),用于交织所发射数据的每一帧;
装在交织器中的交织存储器(interleave memory),交织存储器能够分别逐行以及逐列地写和读;
调制装置,用于把交织后的被发射数据调制为窄带已调制信号;以及
扩展调制装置,用于采用某一扩展序列把窄带已调制信号扩展调制为宽带已调制信号,
其特征在于:交织器一行一行地把被发射的数据写入交织存储器中,并且一列一列地从存储器中读出被发射的数据,从而实现交织。
接收机包括:
去扩展(despreading)装置,用于把宽带已调制信号转换为窄带已调制信号;
解调制装置,用于把窄带信号解调为解调制数据;
解交织器(deinterleaver)用于逐帧地对已调制数据进行解交织,以恢复被发射的数据;以及
装在解交织器中的解交织器存储器,该解交织器存储器能够分别逐列地和逐行地写和读,
其特征在于:解交织器一列一列地把解调制数据写入交织存储器中,并且一行一行地从解交织器存储器中读出解调制数据,从而实现解交织。
并且收发信机包括:
控制装置,用于把由一列至另一列地从交织存储器中读出数据和将数据写入解交织存储器的传输速率(列/秒)控制在某一预定的固定速率VT,并且用于在每一列中可变地控制数据的读出速率VR和写入速率VW(比特/秒)。
这里,控制装置可以把交织存储器的每一列的读出速率VR和解交织存储器的每一列的写入速率VW设定为:
在FDD(频分双工)模式中,VR=VW=VT·Ms,这里Ms是每一列中比特位的数目,并且
在TDD(时分双工)模式中,VR>2VT·Ms并且VW>2VT·Ms,并且在TDD模式下,在读取某列的最后一位后可以把收发信机从发射状态切换到接收状态,并且把接收状态保持到开始读取下一列的时候。
交织器可以在交织存储器的初始位置写入一个或多个导频符号(pilotsymbols)。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收发信机可进一步包括与扩展调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的发射功率控制装置,用于增加被发射数据中重要数据的发射功率。
重要数据可以包括导频符号和控制数据。
上述行和列可以被交换。
根据本发明,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一个简单的方案,即仅通过控制交织器和解交织器的读写速率,就能够在同一设备中实现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另外,在交织存储器的初始位置写入导频符号这一作法避免了此后导频符号的补充插入。
通过下面对带有相关附图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一些目的、效果、特点和优越性将变得更加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未经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45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