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通信系统中的非透明数据发送无效
申请号: | 96190476.3 | 申请日: | 1996-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90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09 |
发明(设计)人: | 朱哈·拉萨南;加里·哈马莱南;米考·卡那瓦;汉努·卡里;加里·范尼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基亚电信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2 | 分类号: | H04L1/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本国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通信 系统 中的 透明 数据 发送 | ||
1.一种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进行非透明数据发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具有额定数据速率、第一发送容量和第一信道编码方案的非透明数据连接;
在一个非透明数据连接上利用一种通信协议以数据帧发送数据,其中该协议确认接收到的正确数据帧并重新发送所接收的有缺陷的数据帧;
将所要发送的数据帧缓冲在一个发送缓冲器中;
将发送的数据帧存储在该发送缓冲器中以为可能的重新发送作准备,直到接收到成功接收的确认,其特征在于:
根据重新发送次数来监测非透明数据连接的吞吐量,
如果数据连接的吞吐量降到一个预定阈值,则为所述数据连接请求更多的发送容量和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监测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
如果数据连接的吞吐量降到一个预定阈值且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达到一个预定阈值,则为所述数据连接请求更多的发送容量和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给数据连接换上一个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为数据连接分配与该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相应的更多的发送容量,以使原来的额定用户速率保持不变或几乎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不能得到所请求的额外容量,保持第一发送容量和第一信道编码方案,该额外容量是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为使原来的额定用户速率保持不变或几乎不变所需的。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请求的额外信道容量不能得到,则保持第一信道编码方案,
如果数据连接的吞吐量未从所述预定阈值增大且如果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没有从所述预定阈值减小,则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重复对更多额外容量和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的请求,
如果数据连接的吞吐量减小到一个预定第二阈值水平—该第二阈值水平低于以前的阈值,则在不分配更多的发送容量的情况下将信道编码方案改变成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不能得到所请求附加发送容量,保持第一信道编码方案,
减小吞吐量的所述预定阈值,
如果连接的吞吐量降至所述减小的阈值且如果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还未减小到所述预定阈值以下,则为所述数据连接请求更多的发送容量和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7.如前述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一或多个业务信道作为额外的发送容量分配给数据连接。
8.一种数字通信系统,包括具有发送缓冲器的接收方(A)、接收方(B)、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非透明电路交换数据连接、在所述数据连接上的信道编码装置(FEC)、以及一个通信协议(RLP)—其中数据以数据帧在所述数据连接上发送从而使接收到的正确数据帧得到确认且接收到的有缺陷的数据帧得到重新发送,所述发送缓冲器缓冲所要发送的数据帧并存储发送的数据帧直到它接收到一个成功接收确认,其特征在于发送方(A)或接收方(B)得到适当设置以根据重新发送次数来监测非透明数据连接的吞吐量,且发送方(A)或接收方(B)得到适当设置以在数据连接的吞吐量降至一个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为所述的数据连接请求更多的发送容量和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方(A)得到适当设置以监测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且发送方(A)得到适当设置以在数据连接的吞吐量降一个预定阈值且发送缓冲器的填充水平增大到一个预定阈值的情况下为所述数据连接请求更多的发送容量和一个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请求的额外容量使得在改变到更为有效的信道编码方案之后原来的额定用户数据速率保持不变或几乎不变。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一个多信道存取移动通信系统—其中数据连接包括在无线电通路上的一个业务信道(ch0),且增大数据连接的发送容量包括把半速率业务信道改变成全速率业务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基亚电信公司,未经诺基亚电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047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