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翻斗车的装载重量监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96191684.2 | 申请日: | 199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94032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23 |
发明(设计)人: | 中西均;长谷川信树;志村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G01G19/12 | 分类号: | G01G19/12;E02F9/20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斗车 装载 重量 监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从装载作业车辆(下称装载机)监视翻斗车的装载重量的翻斗车装载重量监视系统,特别涉及多台翻斗车和多台装载机进行协调作业的翻斗车装载重量监视系统。
在采石现场等比较大范围作业领域进行系统性运行的现场,常常是多台翻斗车和装载机相互协调作业。例如,当来到采石现场的空载翻斗车停在等待作业的装载机旁边时,装载机就把岩石和土砂装到翻斗车的车箱(下称车身)中。当装到翻斗车的最大容许装载重量(下称额定装载重量)时,装载机操作员即用喇叭等把装载结束的信号发送给翻斗车操作员,等待下一个空载翻斗车到来。翻斗车操作员把装载的土砂等运输到规定的排土场排出,再空车返回采石现场,重复所述作业流程。
在这种系统性运行的现场,要求提高各翻斗车和装载机的运转效率,以确保最大的生产量。因此必须使翻斗车每次的搬运量达到最大。
另一方面,若翻斗车超过额定装载重量、以所谓的过载状态行驶时,则其重量将对车身、车轮安装部以及悬挂件等车辆各部分的耐久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过载状态行驶时,必须根据过载情况限速行驶,则不可能较大地提高运转效率。
因此,为了使翻斗车每次的装载重量达到最大,以往的装载机操作员一边监视装载重量,一边进行装载作业,以便尽可能接近翻斗车的额定装载重量。日本特开平6-82295号提出了这种装载重量监视系统的方案。该装载重量监视系统在翻斗车侧设有计算装载重量的控制器、显示该计算出的装载重量的装载重量显示器、把装载重量作为信号发送的发送器。在装载机侧的驾驶室里设有接收所述装载重量信号的接收机、和显示接收到的装载重量的显示部。
翻斗车侧的控制器当经第一次装载的翻斗车装载重量超过规定重量值时,使线路开启,此后继续发送装载重量信号,当变速器变速杆从中间位置变到中间位置以外时,则切断线路。装载机侧的接收器把线路开启时接收的装载重量信号显示在显示部,当线路切断时,则把重量显示切换到其他显示。这样,装载机的操作员即可通过显示部了解装载重量,当装载重量接近额定装载重量时,通过装载机侧的喇叭等,通知翻斗车操作员装载结束。
然而,所述装载重量监视系统由于翻斗车和装载机的无线频率相同而且是单一的固定频率,因此多台翻斗车和装载机协调并同时作业时,常常出现干扰。因此,为了避免干扰,要求切断其他车辆间的通信线路,一直等到线路有空闲时再启用,因而产生了时间浪费。另外,当线路开启时,还必须确认是否与希望的装载机线路可靠地接通了,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在装载机的显示部,由于把装载重量显示为当前值,因此装载机操作员必须计算从当前值到额定装载重量的剩余重量,考虑还差多少装载才能结束。这对操作员来说是很烦杂的工作,操作性能不好。当判断装载结束时,鸣响装载机的喇叭,通知翻斗车操作员,然而,在噪音很大的现场环境,有时是难以听到的。可以使用另外的声音无线装置代替该喇叭,直接在操作员之间确认,但是,价格高,而且必须进行把翻斗车声音无线装置频率调谐到各装载机声音无线装置频率的烦杂操作。
此外,有时翻斗车操作员在达到额定装载重量前,独自判断结束装载并想发车。因此,装载重量监视系统在翻斗车发车时,变速器变速杆从中间位置变到中间位置以外,则可切断线路。然而,由于该线路切断,不能应付翻斗车和装载机相互间反复前后进来装载这种所谓的交叉装载作业。其原因是当进行交叉装载作业时,由于变速器变速杆已在翻斗车发车时从中间位置变到中间位置以外,所以线路被切断。因此,由于装载机显示部不能显示最新的装载重量,因此不可能实现接近额定装载重量的重量管理。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些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斗车装载重量监视系统,即使在多台翻斗车及装载机协调并同时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装载机侧可靠地监视翻斗车的装载重量,使翻斗车及装载机操作员的操作性能提高,与此同时,灵活地应付装载作业中的翻斗车的自由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16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