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谐放大器无效
申请号: | 96196164.3 | 申请日: | 1996-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62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15 |
发明(设计)人: | 大江忠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池田毅 |
主分类号: | H03F3/191 | 分类号: | H03F3/191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郛厚,叶恺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谐放大器 | ||
1.一种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包含在一端输入输入信号的输入阻抗元件和在一端输入反馈信号的反馈阻抗元件的、对所述输入信号和所述反馈信号实施相加运算用的相加回路;
包含有将输出反馈至输入侧的差动放大器,与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无关,将增益设定在大于1的规定值的全通型的第1和第2移相回路;
所述第1和第2移相回路分别串联连接,并对该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中的前级移相回路输入由所述相加回路相加出的信号,同时将由后级移相回路输出的信号作为所述反馈信号输入至所述反馈阻抗元件的一端并将该两个移相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的输出作为调谐信号而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和第二移相回路,包括其反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输入交流信号的差动放大器,与所述的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一分压回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回路的输出端和所述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由用电容器或电感器构成的阻抗元件和第三电阻构成的、与所述的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串联回路,而且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阻抗元件的连接部与所述的差动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子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第一和第二移相回路,包括其反相输入端子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的、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输入交流信号的差动放大器,连接在所述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第四电阻,一端与所述的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子相连接而另一端接地的第二电阻,由用电容器或电感器构成的阻抗元件和第三电阻构成的、与所述的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串联回路,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阻抗元件的连接部与所述的差动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第一移相回路,它包括其反相输入端子与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的、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输入交流信号的差动放大器,与所述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一分压回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回路的输出端和所述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由用电容器或电感器构成的阻抗元件和第三电阻构成的、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串联回路,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电感性元件的连接部与所述的差动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移相回路,它包括其反相输入端子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的、通过所述第五电阻输入交流信号的差动放大器,连接在所述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第四电阻,一端与所述差动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接而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阻,由用电容器或电感器构成的阻抗元件和第七电阻构成的、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串联回路,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阻抗元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差动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内的两个串联回路中均包含作为上述阻抗元件的上述电容器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两个串联回路中均包含作为所述阻抗元件的电感器的情况下,在所述两个移相回路中构成所述串联回路的电阻和所述的阻抗元件的连接方式彼此相反。
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内的一个串联回路中包含有作为上述阻抗元件的上述电容器,在另一个串联回路中包含作为所述的阻抗元件的上述电感器的情况下,在所述两个移相回路中构成所述串联回路的电阻和所述阻抗元件的连接方式彼此相同。
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的前级插入由晶体管构成的跟随回路。
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构成的反馈回路的一部分中插入第二分压回路,将输入至所述第二分压回路的交流信号作为所述的调谐信号输出。
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改变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中的至少一个串联回路的时间常数,改变调谐频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谐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在所述串联连接的两个移相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串联回路内的所述电阻由可变电阻构成,通过改变该可变电阻的电阻值改变所述的时间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池田毅,未经池田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616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器和充电方法
- 下一篇:α-氯烷芳酮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