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甲基丙烯酸用作支化剂的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97932.1 | 申请日: | 1996-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200753A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02 |
发明(设计)人: | A·格卢克;W·格茨;G·莱 | 申请(专利权)人: | BASF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L77/12;C08L79/08;C08L75/00;C08L77/02;C08L77/06;//;33∶02);33∶02);33∶02);3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温宏艳 |
地址: | 联邦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基丙烯酸 用作 支化剂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均聚物或共聚物A作为含氨基热塑性聚合物的支化剂的使用方法,所述均聚物或共聚物A由A1)40-100%重量通式I的单体,A2)0-60%重量通式II的单体,和A3)0-10%重量能进行游离基聚合的另外的单体组成;单体A1)-A3)重量百分比总计达100%,并且R1和R4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为氢或C1-C4烷基,R2,R3,R5,R6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为氢或C1-C4烷基,前提条件是R1,R2和R3中的以及R4,R5和R6中的至少两个基团是氢,并且R7是烷基,环烷基,芳基或芳烷基。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所述新支化剂的热塑性聚酰胺模塑材料,该模塑材料的制备方法,它们用来生产各种模塑制品的用途以及由此得到的模塑制品。
长期以来一直已知的是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尤其是市售的Sokalan(BASF AG)。所述的这些聚合物通常用作低磷和无磷酸盐去污剂和清洁剂的添加剂,或用作固体分散剂(例如在水处理中的防护涂料)。
通过挤坯吹塑能用来生产中空制品的、合适的聚合物组分,在聚酰胺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高的分子量。
在吹塑时,通常挤出聚合物熔体管并悬在开模的两个半壳中。然后将模具关闭,并借助内部的气压将聚合物管对着模具压缩,冷却并从模具中取出。
在该加工过程中,在聚合物管自由悬在模具之间时,在挤塑期间该聚合物管必需不能撕裂,以便能完成该模塑过程。另外还希望的是管子不垂伸,这是因为管子垂伸将使上半部的壁厚更小和下半部的壁厚更大。由于强度通常将受最小壁厚位置的限制,因此,不同壁厚的中空制品通常是不适用的。
特别是将出现熔体断裂这样的危险,或者在玻璃纤维增强的聚合物熔体的场合将出现熔垂,这是因为所述的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因此在聚合物管的上部具有高的张力)与此同时,在这些增强材料的场合,聚合物熔体断裂所需的最大伸长性较小。
由熔体刚性所制约的这两个因素主要取决于熔体的粘度。理想的情况是,在几乎没有进行剪切时具有高熔体粘度-即在挤出之后-但在陡坡剪切梯度下具有低的熔体粘度-即在加工挤出机中。
尤其是通过在挤出机中混合例如聚酰胺,特别是含有所希望的添加剂,然后对它们进行固相热处理(加热处理)直至达到所希望的分子量为止,便能取得所述的这种高熔体粘度。所述的这种方法例如公开在EP-A589349中。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反应时间长,即该方法非常费时,因此很昂贵。
另一种实现高熔体粘度的方法包括:与高活性支化剂化合,例如披露于EP-A495363,EP-A495368,EP-A452305和EP-A452306中。然而,所使用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很差,因此,在颗粒与颗粒之间,其粘度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并导致很差的可加工性以及产生残次的吹塑制件。
另一个问题是,聚酰胺纤维是由相当大量的聚酰胺所生产的,而其分子量低于工业模制材料常用的分子量。所使用的聚酰胺具有115-140ml/g的粘度值,而工业模塑材料所需的粘度值要大于135ml/g。由于生产聚酰胺纤维时需要使用很高纯度的聚酰胺,因此,对于由于杂质而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聚酰胺,需要找到可能的用途。这同样也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上产品转换期间产生相当大量的中间操作。另外,对于由于较差的质量而不能用于纺织结构的聚酰胺纺织纤维,也需要找到可能的用途。所述这些的具体实例是,部分填充的梭子,如可在由于喷丝板堵塞而使纺丝过程中断时得到,以及在更换产品时得到。
尽管所指出的相当高粘度的废料能进一步加工成工业模塑材料而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对于粘度值115-130ml/g的低粘度纤维废料而言,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量太低,以致将产生很差的机械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增加含氨基聚合物的熔体粘度的合适的支化剂,所述支化剂可容易地分散于聚合物中,因此,可得到均匀的均相共混聚合物,特别是与聚酰胺的均相共混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ASF公司,未经BASF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79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