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船体摩擦阻力的方法、使用该方法的低摩擦阻力船无效
申请号: | 96199875.X | 申请日: | 1996-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19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洋治;高桥义明;吉田有希;曾子章;渡辺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藤洋治;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G01M1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千叶***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船体 摩擦阻力 方法 使用 | ||
1.一种降低船体摩擦阻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要求的水流线(F.L.)的起点附近且静压力小的位置吹出平均直径设定为大约1mm的各微小气泡(8),使吹出的该微小气泡(8)沿上述流线(F.L.)旋入船底(5),而水流线(F.L.)是从船舶(1)的船体(2)的船首部(4)的浸水部吃水浅的位置沿两舷船体表面流向船底(5)的流线,这样,在上述船体(2)的浸水部周围的区域中至少一部分分布有上述微小气泡(8),从而可降低航行时对上述船舶(1)的上述船体的摩擦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气泡(8)从船体(2)位于船首尾方向上的垂直等距线(S.S.)8.5~10所限范围以及船体(2)的从浸水部吃水线(D.L.)到船底的2/3的范围吹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船体(2)的航行速度变化时,也可通过对应航行速度改变上述微小气泡(8)的吹出速度来保持上述的气泡直径。
4.一种低摩擦阻力船,包括船体(2)、船首部(4)及船底(5),其特征在于:在水流线(F.L.)的起点附近且静压力小的位置设置微小气泡吹出口(10),该水流线(F.L.)从船舶(1)的船体(2)船首部(4)的浸水部吃水浅的位置沿两舷船体表面流向船底(5);所述该微小气泡吹出口(10)通过送气管(16)与加压空气供给源(13)相连,其中平均直径设定为大约1mm的微小气泡(8)从所述微小气泡吹出口(10)吹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气泡(8)的吹出位置位于船体(2)的由船首尾方向上的垂直等距线(S.S.)8.5~10所限的范围,并且是在船体(2)浸水部的从吃水线(D.L.)到船底之间的2/3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气泡吹出口(10)包括纵横排列的多个小孔(19)。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孔(19)直接在所述船体(2)的外板上形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微小气泡吹出口(10)设在船体(2)上下方向的多个区域,利用设在上述送气管(16)上的流量调节阀(15)的操作可以选择要使用吹出口的那些区域。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微小气泡吹出口(10)设在船体(2)前后方向的多个区域,利用设在上述送气管(16)上的流量调节阀(15)的操作可以选择要使用吹出口的上述区域。
10.一种低摩擦阻力船,包括船体(2)、船首部(4)及船底(5),其特征在于:在水流线(F.L.)的起点附近且静压力小的位置,形成船首碎波导通通路(24),而水流线(F.L.)从船舶(1)的船体(2)的船首部(4)的浸水部吃水浅的位置沿两舷船体表面流向船底(5);船首碎波导通通路(24),其用于摄取在船首部(4)产生的船首碎波(27)的摄入口(25)在前方开口,其将摄入的船首碎波吹出的排出口(26)在后方开口,即,排出口(26)在摄入口(25)的下游;该船首碎波导通通路(24)斜向下形成,使摄入的上述船首碎波(27)顺着上述线流(F.L.)流向船底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船首碎波导通通路(24)内设置将压缩空气吹入该船首碎波导通通路内的吹出口。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缩空气吹出口的轴线朝向上述船首碎波导通通路的上述排出口(26)的方向。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孔(19)形成在与所述外板成一体的板体上。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摩擦阻力船,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孔(19)形成在固定至所述外板的板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藤洋治;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加藤洋治;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987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