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户模块的2/4线转换及恒流馈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05858.0 | 申请日: | 1996-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27347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28 |
发明(设计)人: | 康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00 | 分类号: | H02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模块 转换 馈电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模拟用户电路,更具体地涉及其内的2/4线转换及恒流馈电装置。
通常用户电路馈电有两种方式----恒压馈电和恒流馈电,由于恒压馈电存在近端功耗大且缺乏短路过流的有效保护手段,所以国际上越来越普遍地采用恒流馈电方式。它具有功耗不随环阻大小变化,短路自动过流保护等优点。目前有许多知名集成电路IC厂家如ERICSSON,AMD,AT&T,能提供具有此功能的比较成熟的集成电路。但在我国国内出于电路成本上的考虑,仍有较多厂家采用分立元件或厚膜电路方式实现恒流馈电,而这部分电路普遍存在电路元器件众多,结构复杂,加工困难,对直流电源要求高等问题。中国专利CN91201138.6公布的“用户线路接口恒流供电装置”,图4示出了该装置的电路图,由该图可见,它虽然解决了结构复杂的问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直流馈电电流由(2)脚正电源(7V)经Q1馈至话路,一方面增大了系统总功耗,因为实际馈电电压为7-(-48)=55V,而非-48V,由于Q1的基极与运放IC4输出端相连,而IC4的输出端的直流电位是零伏,所以这部分增加的功耗并未提供给话路,而是白白损耗在三极管Q1上;另一方面对单路用户馈电正电源就需提供20~30mA的电流,增大了正电源负载,多路用户共用正电源时要求正电源输出功率较高。
(2)Q5的集电极(端子4)与端子7之间并联一大电容C,虽然起到交流短路Q5、R27、R28、R29这部分电路的等效电阻,实现双线话路平衡的作用,但同时也易将-48V电源的纹波引入话路形成噪音,所以对-48V的要求也高;
(3)因为R2与R3共同实现用户接口阻抗匹配,同时串在直流馈电电路中,所以R2不可能很大,否则将影响馈电距离。一般说来R2小于500Ω,则由于电路仅在端子3单端恒流,因而在端子1接-48V时(220V碰线时次级限压保护电路动作将外线高层箝至馈电电压),在电阻R2上将产生较大功耗P=(-48)2/500≈5W,这样大的功耗极易引起电阻R2的烧毁,即使R2不烧毁,产生的高温也会引起R2阻值的较大变化。由于R2与R3共同实现阻抗匹配、反射、平衡度等指标的调整,R2阻值变化后必然引起这些指标变差,从而影响通话质量。
(4)图4所给电路实现邮电部部标---2K环阻馈电电流不小于18mA的要求时有较大缺陷。由于电路交、直流信号传输未隔离,且采用恒流馈电,则阻抗匹配电阻R2、R3降掉的直流电压基本上是一恒定值(馈电电流为恒定值),不随环阻变化而变化。这一缺陷在近端馈电时尚不明显,但一旦话机处于远端,R2、R3上降掉的直流电压使得供给线路和话机的电压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了通话距离,按图4给出的电路计算,2K环阻时馈电电流肯定不足18mA。因IC4输出端直流电位为0V,则Q1的发射极电位为-0.7V,由于R2、R3必须实现话机阻抗匹配功能,以邮电部部标用户接口局机三元件阻抗(680Ω//0.1u+200Ω)为例,(R2+R3)的直流阻抗恒定为880Ω,则环阻2K时线路所能提供的最大电流为:
(48-0.7)V/(2000+880)Ω=16.3mA
显然不能满足不小于18mA的邮电部标准。
由于我国国内用户话机距交换局较远,用户线路长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加上电力电网时常出现欠压、过压情况,势必造成馈电电源电压波动,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对馈电电压波动适应性强的馈电电路,它不仅在馈电电压为最常见的-48V时能正常馈电,即使电网欠压使馈电电源输出低于-48V时也能正常馈电。
此外,由于该装置的2/4线转换与直流馈电两部份电路混合在一起,交流低压部分与直流高压部分通过电阻分压连接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电路复杂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直流馈电电源要求低,受直流馈电电压波动影响小,双端恒流的无变压器式用户接口恒流馈电及2/4线转换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5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