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催化除氧水处理机电一体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06910.8 | 申请日: | 1996-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33166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04 |
发明(设计)人: | 白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克军 |
主分类号: | C02F1/70 | 分类号: | C02F1/70;C02F1/46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兰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玉双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 水处理 机电 一体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催化除氧水处理机电一体化装置。
根据我国现行低压锅炉水质标准(GB1576-85)规定,额定蒸发量大于2t/h的蒸汽锅炉和供水温度大于95℃的热水锅炉,其给水中溶解氧含量应≤0.1mg/l,必须进行给水的除氧处理。目前我国拥有低压锅炉三十多万台,给水的除氧处理普及率仅为10%左右。未能严格按国际标准执行的主要原因在於缺少技术设备可靠、操作管理简便、经济实用的先进除氧设备。
现有的除氧技术有:
1、热力除氧:包括大气式、压力式和真空式热力除氧,由于设备复杂,仅适用于大型工业锅炉。
2、化学除氧:包括钢屑除氧和加反应剂除氧。前一种方法除氧效率较低,目前应用不多,后一种方法影响除氧效果的因素很多,最佳水温应在80℃以上。
3、解析除氧:运行中需频繁调节,操作比较困难,影响因素过多,效果不够稳定。
4、氧化还原树脂除氧:再生剂联氨(N2H4)被怀疑为致癌物,国外已避免使用。再生过程长,设备应有两套交替使用,处理和设备费用高,这些缺陷限制了该法的使用。
5、阴树脂氧化除氧:用还原剂再生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对水中溶解氧进行交换氧化。该法设备费和运行费均较高,但除氧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除氧效果好、可连续运行、原水利用率高达100%、无污染、运行时间短、可自动监测、能大幅度降低设备价格及运行费用、能在进水水温为常温及低温下正常工作的催化除氧水处理机电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催化除氧水处理机电一体化装置,含有原水管道、阀门、流量计、电传液位计、自动启闭机构、水射器、混合器等;其中原水管道与还原剂配药箱相连,配药箱通过旁通阀分别与两计量箱相连,计量箱内设有自动启闭机构和电传液位计;自动启闭机构通过微孔过滤投加管与水射器的一侧相连;水射器的另一端与原水管道相连后,再与催化电解槽相连,催化电解槽与混合器及催化氧化反应罐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催化除氧水处理机电一体化装置,在其还原剂配药箱内装有搅拌电机;另在计量箱内装在排气管;所述的自动启闭机构的上壳体内设有贮气腔,在上壳体上连有密封垫;另在下壳体上正对密封垫处设有锥形孔,在其端部连有上定位环,其另一端连有螺纹连接管头;在上壳体上还连有下定位块;在所述的催化氧化反应罐上连有溶解氧监测电极,该电极与溶解氧监测报警器相连;催化电解槽与自动倒极整流电源相连;电传液位计与液位监测报警器相连;另在催化电解槽内加入金属钴作催化剂。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独特的催化剂金属钴及投加方式-电解投加,其催化性能强,可在水温低至5℃时,仍保持良好的除氧性能,催化制的正常投加量少,仅为0.05 0.1g/tg t。
2、本实用新型采用混合器将原水与还原剂充分搅拌混匀,再流经催化氧化反应罐内的塑料管可进一步混匀,从而可使催化氧化降氧充分完全,且时间短,运行时间仅为2分钟。
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高效催化剂,投加的还原剂仅为理论值的1.2倍,药剂需用量少,从而可降低运行费用。
4、本实用新型由于利用两个计量箱可轮流使用,因而可保证运行的连续性,而无需浪费再生、清洗、反冲等辅助时间。
5、本实用新型的原水利用率可达100%,无废弃的化学药剂,无再生废液的排放,对环境无污染。
6、本实用新型的液位、溶解氧的监测可自动报警,电解槽可自动整流倒极,从而可全程自动监测,实现机电一体化。
7、本实用新型全部另部件可设置在一固定底座上,成一整体,其体积小,重量轻。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原水管道 2-阀门 3-流量计 4-旁通阀
5-计量箱 6-电传液位计 7-自动启闭机构
8-微孔过滤投加管 9-水射器 10-催化剂电解槽
11-混合器 12-催化氧化反应罐 13-溶解氧监测电极
14-溶解氧监测报警器 15-控制操作柜
16-自动倒极整流电源 17-液位监测报警器
18-排气管 19-还原剂配药箱 20-搅拌电机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启闭机构结构示意图
21-上壳体 22-贮气腔 23-密封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克军,未经白克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69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