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96209896.5 | 申请日: | 199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243092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2-18 |
发明(设计)人: | 应为忠;李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圣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7/06 | 分类号: | G05D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质量 流量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直接测量和控制气体质量流量的装置,特别是一种通过传感器、经过电量转换电路控制电磁调节阀而控制气体质量流量的装置。
现有的气体质量流量计一般为测量容积,然后再根据现场的大气压和温度进行补偿换算成气体质量流量,主要缺点是:①存在压力和温度测量误差和换算误差;②质量流量要滞后,不能实时控制气体的质量流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直接采用温度传感器件,输出标准的电量信号,数字显示标准状态(0℃,101.325KPa)下的气体质量流量,通过连续可调的电磁阀实现自动控制气体的质量流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主要由毛细管绕组式温度传感器(3)、电量转换电路和电磁控制阀(7)组成,在中空的基体(1)内部有一限流器(2),在基体(1)上部为毛细管绕组式温度传感器(3),所述毛细管绕组式温度传感器(3)由一根毛细管和缠绕其上的三组线圈组成,中间绕组为卡马斯加热圈(5),两测相对称、阻值相等的绕组为热敏材料线圈(6)线圈(6)与电量转换电路相连,再与连续可调的电磁控制阀(7)相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以做到体积小、精度高,而且功耗低、稳定性强,可实现连续调节。
图1为基本的分流式结构和传感器图。
图2为电磁调节阀。
图3为传感器接线图。
图4为电路框图。
图5为传感器输出特性。
在图中:(1)基体;(2)限流器;(3)传感器;(4)毛细管;(5)卡马斯加热线圈;(6)热敏材料线圈;(7)电磁调节阀;(8)线圈:(9)阀杆;(10)阀头;(11)阀座;(12)放大器;(13)线性补偿;(14)超前网络;(15)接口电路;(16)数字显示器;(17)设定;(18)缓冲;(19)积分器;(20)脉宽调制;(21)功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描述:接通电源,卡马斯加热线圈(5)达到一定温度。
在毛细管(4)内没有气体流动时,两组对称的热敏材料线圈的阻值相等,当气体从毛细管(4)内流动时,改变了两热敏材料线圈(6)的热平衡,使两线圈的阻值发生变化,其阻值差的大小与气体的质量流量成比例关系。
由于热敏材料的两组线圈是采用相同的电阻温度系数,并且阻值相等和对称,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两线圈的阻值仍然相等,所以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具有自动调零的特性。
对于单一组份和固定比例的混合气体的比热,在0~60℃范围内是一个常数,气体分子的吸、放热量与气体分子的多少成比例,即与气体的质量流量成比例关系,与压力无关。
使用毛细管直接测量气体质量流量为直通式,适用于微小气体流量的测量和控制,因为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图5)呈抛物线形,当气体的流量超过线性段后,输出的信号随气体流量增大而减小,为保证毛细管(4)内的气体流量在输出信号的线性段范围内,在基体(1)内部设置一限流器而形成分流式结构,毛细管内的气体流量与主通道内的气体流量成固定比例,选择不同的分流比例,将有不同的气体质量流量的量程,因而分流式结构可满足任一量程的气体流量的测量要求。
限流器(2)的作用是产生一定的压差,使气体能分流进入毛细管内,可采用粉沫冶金、钢丝网、小孔板、微小间隙膜片等。
连续可调的电磁阀(7)与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3)安装在同一机体上,也可独立使用,其原理是:来自测量电路的电压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其差值通过控制电路的积分调节电路(23)的调节作用给电磁调节阀(7)发出控制信号,直至电磁调节阀(7)使流量等于设定值。
当气体流量控制系统设定的信号为零时,线圈(6)中的电流为零,此时阀头(10)落在阀座(11)上,关闭电磁阀(7),没有气体流动,输出零流量。
当流量控制系统设定信号不为零时,调节电路发出信号,调节电磁阀(7)的线圈(8)绕组通电,对位于线圈绕组内的阀杆(9)产生一个向上的电磁力,使阀杆向下的弹簧力与向上的电磁力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气体质量流量稳定在某一设定值;实现对气体质量流量的自动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圣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圣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98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