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层叠式电极防漏电流体介质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10173.7 | 申请日: | 1996-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2668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国强 |
主分类号: | H05B6/46 | 分类号: | H05B6/46 |
代理公司: | 深圳睿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伟真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电极 漏电 流体 介质 加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装置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层叠式电极防漏电流体介质加热装置。
以电为能源对流体介质加热的装置目前有电阻加热和电极加热两种。前者是通过电阻体通电发热作为热源对流体介质加热,其优点是加热功率的调节只与电阻体本身有关而与被加热流体介质的电阻率无关,因此可方便地对功率大小及被加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其缺点是存在热传导、热辐射损耗,降低加热效率等问题。后者是利用具有一定电阻率的流体介质在通电电极间流过时,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消耗一定的电场能从而使流体介质本身被加热,其优点是加热升温快、热效率高,其缺点是流体介质的电阻率千差万别,而且受环境温度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很大,因而要对被加热流体介质的温度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就非常困难。目前人们通常采用两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外部辅助手段改变流体介质的电阻率,使改变了的流体介质电阻率适应不变的电极结构参数,这种手段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民用推广不易被接受。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改变电极结构参数来适应变化复杂的流体介质电阻率,这种做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电极结构中有效空间的利用率低,使加热装置体积太大,违背消费者追求轻巧的愿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高、能适应不同流体介质的电阻率且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层叠式电极防漏电流体介质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达到:构造一种层叠式电极防漏电流体介质加热装置,它包括壳体、介质入口、介质出口、控制电路、绝缘支架、放置在绝缘支架之上并与电源相电极连接的相电极组和与电源零电极连接的零电极组以及独立零电极;相电极组由6块以上直到18块面积大小不同的矩形相电极板所组成,在竖直方向分成2、3或4层,平放并固定在壳体内的绝缘支架上;由3至9块矩形零电极板组成的零电极组分成1、2或3层平放在相邻的上、下两层相电极板之间,为上、下两层相电极板共用;前盖的两个圆孔分别是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后盖有与绝缘支架上的电极板位置相对应的起流体介质通道作用的下凹口,绝缘支架上也有起流体介质通道作用的缺口,前盖和后盖与壳体合拢密封即把壳体的内腔分隔成6个、8个直到20个彼此独立的微加热单元,各微加热单元通过绝缘支架上的缺口和后盖上的下凹口串联起来形成如图3所示的流体介质的通道。各微加热单元零、相极板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微加热单元相电极的面积是不相同的;它们根据被加热流体介质的电阻率和调温幅度确定,具体方案是:先根据所设计的加热器体积和流体介质电阻率范围以及介质流量、温升梯度等参数固定下层第一个微加热单元的相电极面积和零、相电极之间的距离,其它微加热单元的相电极面积和零、相电极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根据如下的原则求出:从下层到上层,各微加热单元相电极的面积与零、相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之比依顺序按二进制规律递增。在微加热单元较多时,相邻层微加热单元相电极的面积与零、相电极板之间距离的比值范围还可以有一部分重叠。这种电极结构参数的优化组合使得加热装置不但结构简单,且空间利用率较高。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层叠式电极防漏电流体介质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B-B、C-C方向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加热装置的流体介质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框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附图所示的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国强,未经黄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01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水套式取暖炊事两用炉
- 下一篇:冷媒压缩机的过滤储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