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破坏臭氧尾气的热力催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11163.5 | 申请日: | 1996-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2608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贞;吴满山;徐江兴;侯国振;李延平;张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宝贞 |
主分类号: | F01N3/24 | 分类号: | F01N3/24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毕志铭 |
地址: | 15000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坏 臭氧 尾气 热力 催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工程中处理臭氧尾气的装置,特别是一种破坏臭氧尾气的热力催化装置。
目前已采用的臭氧尾气破坏装置主要有臭氧热力破坏和催化破坏两种。热力破坏装置存在着大量消耗能量,而且高温的尾气排放又使环境造成新的热污染,虽然国外经常采用热交换器进行热回收,但这不仅提高了工程造价,而且材料性能及热交换效率都较差,操作也很困难;催化破坏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设备比较简陋,除湿效果差,催化剂易受潮,处理臭氧尾气的效果不甚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热力加温与催化破坏连为一体,并且由单片机检测与控制温度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使饱合的臭氧尾气加温后成为不饱合的尾气,加之采用新型催化剂,经催化后除臭氧效率可达99%,且流程简单、设备紧凑、造价较低。
本实用新型是由电加热器、催化破坏器、温度检测控制器、排风机、排风机电机、支架座、尾气进气管和尾气排放管所构成。电加热器为不锈钢双层同心圆套筒结构,它主要由外筒、内筒、电加热管、支撑架、管板、导流板、端板、压板、板盖把手、护罩以及电缆构成;催化破坏器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反应罐罐体,它主要由上封头、筒体、不锈钢丝网和接管等构成;温度检测控制器是以单片机为核心,设有LED显示,将温度敏感元件安置在反应罐罐体内和电加热器的出口处。
这种装置可使饱合的臭氧尾气经加温后成为不饱合的尾气、相对湿度减少,避免催化剂的受潮受湿,加之采用新型催化剂,经催化后除臭氧效率可达99%,且流程简单、设备紧凑、造价较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加热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图7为双筒式催化破坏器的主视图,图8是双筒式催化破坏器的俯视图,图9是单筒式催化破坏器的主视图,图10是单筒式催化破坏器的俯视图,图11为温度检测控制器的电原理示意图。
本装置是由电加热器1、催化破坏器2、温度检测控制器3、排风机4、排风机电机5、支架座6、电加热器固定箍7、尾气进气管8和尾气排放管9所构成。并且将电加热器1、催化破坏器2、温度检测控制器3连为一体。
电加热器1由外筒10、内筒11、电加热管12、管支撑架13、导流板14、端板15、法兰16、垫片17、管板18、护罩19、板盖把手20、压板25和电缆26所构成。电加热器1的外筒10长为1M、外径为325mm,内筒11外径为219mm,在内筒11内均匀布设六组U型组合的电加热管12,按与纵向轴心线成30°角方向排列。在内筒11中央放置有既可固定电加热管12,又可通气的管支撑架13,管支撑架13外圈直径正好与内筒11内壁直径相吻合,内焊有压板25六根,这样可用压板25将电加热管12用螺栓和螺母固定其内。电加热管12尾段用螺母与管板18固定,电加热管12与管支撑架13及管板18相连后再置入内筒11中。在内筒11上沿切向方向焊有导流板14,它可使尾气自外筒10切向导入沿内筒11内壁绕流推进,往复受热。将法兰16焊于内筒11上,中间夹有聚四氟乙烯板制成的垫片17。用螺栓与螺母将法兰16固紧,开口22是电缆进口,将电缆线分别连接在电加热管接线座21上,接管23、24为必要时测温度用,平时不用时用管堵封住。
催化破坏器2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反应罐罐体,高1.1~1.2M、直径为600~1000mm。
如图7~图10所示的催化破坏器可采用两种型式。
双筒式催化破坏器除外筒筒体27外,还有由不锈钢丝网28和加支撑框架的内筒筒体29,内筒筒体29直径比外筒筒体直径小10cm,放置在外筒内衬圈30上,两筒底部相距5~10cm,外筒内衬圈30与内筒筒体29上边缘相接处固紧不漏气。
单筒式催化破坏器无内筒,但外筒筒体27底部有30~45°的坡度与内有支撑催化剂的罐体平底31焊固成漏斗状,在罐体平底31上的罐壁开有一卸料孔32,尾气自上部进入后经由催化剂催化破坏,自下部抽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宝贞,未经王宝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11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