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人力两用电梯无效
申请号: | 96215982.4 | 申请日: | 1996-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28527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7-01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文斌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绍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人力 两用 电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人力两用电梯(升降机),尤指一种将动力装置于乘人室上端或下端或旁边,可使乘载人自由操作门户进出,并可在电力用尽或故障不能使用时,可改用人力操作离开的电梯。
一般常用的电梯(升降机)是将动力部分装在上端顶楼机房内,借链条或钢索拉起下端的乘人室。动力部分包括有一卷扬机绞盘,该绞盘将一条或数条钢索拉动,或收或放。动力部分以电动机为动力源,在电动机旁边设有电磁刹车器、冷却风扇、刹车鼓轮、刹车块等装置;电动机前端轴心连结蜗杆和蜗轮等构成的减速机,然后再连结至卷扬机绞盘。这种常用电梯的工作方式,倘若电梯停电或发生机械故障,则乘载人需向电梯室外求救,并等待技术人员来修复。但这种等待技术人员修复的方式,在遇有火警等紧急事故时往往会造成灾害。
本人曾提出一种「直流电力、人力两用升降机构造」一项专利申请,申请号为93220273.X,现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专利证书号第186372),该直流电力、人力两用升降机,主要以直流电力或人力,利用吊链机与减速器之物理功能来辅助驱动,以使乘人室内的乘载人能够进行上下升降与自由进出的操作。这项专利是由数组齿轮、链条等构成,机械结构非常复杂,且无法沿用传统电梯予以改造,导致生产制造成本较高,无法广泛使用。此外,吊链机的速度较慢,作为电梯升降使用时,显然较为不便。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人力两用电梯,使电梯的升降和电梯门的启动,皆可由乘载人自由操作,不受停电、断电、无电的影响,以期乘载人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自救脱险。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措施是将电梯的动力部分设于乘人室的上端或下端,或是旁边,卷扬机绞盘卷放的钢索上端固定于顶楼机房,以控制电梯的升降;电动机具有一延伸的轴心加长轴,加长轴端部设一传动齿轮轴,轴心加长轴与传动齿轮轴间设置一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一离合开关,设于乘人室内适当位置,可控制轴心加长轴与传动齿轮轴的分离或接合;传动齿轮轴以传动机构与一手摇机连结,该手摇机设于乘人室内适当位置,在电动机平常转动时,离合器不使轴心加长轴与传动齿轮轴接接合,当欲以人力操作时,离合器使轴心加长轴与传动齿轮轴接合,即可借手摇机的摇动转动轴心加长轴与传动齿轮轴,也带动电动机转动,并带动乘人室上下升降。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简单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将动力部分设于乘人室上端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将动力部分设于乘人室上端与钢索安装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离合器在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离合器的前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离合器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离合器在接合状态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将电梯的动力部分2移置于乘人室1的上端或下端或旁边,与乘载人同时上下升降。本实用新型采用倒反装置,由下端的乘人室1动力部分2的动力向上拉升,使乘人室1沿钢索3上下升降,而钢索3上端是固定在顶楼机房的梁架上,是不动的。
如图2及图3所示,钢索3上端固定在顶楼机房的梁架30上的固定处22,动力部分2及乘人室1借卷扬机绞盘7的卷放钢索3来控制上升或下降。另在动力部分2及乘人室1上端设有一配重钢索固定架10,该配重钢索固定架10上连接有一配重钢索9,钢索9上端绕经梁架30上的两个滑轮19,而后与配重20连接。本实用新型因将动力部分2改在乘人室1上端或下端等处,使乘人室1的重量增加,故应将原用的配重20适当增加,才能达到均衡,因此电动机14的力量不需增强,因其负荷量与原来一样并未增加,但钢索3及配重钢索9要增加数量或加粗,以保安全。乘人室1上端因加设动力部分2,顶楼机房内的固定梁架30及滑轮19应再升高,这样乘人室1到顶楼时方可通行无阻,否则会因乘人室1加高而发生碰撞。倘若动力部分2设于乘人室1下端,则下坑应加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文斌,未经赵文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59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