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退扳活扳手无效
申请号: | 96216457.7 | 申请日: | 1996-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261916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10 |
发明(设计)人: | 冯金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金水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62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退扳活 扳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连续紧固或拆卸螺栓的不退扳活扳手。
活扳手做为一种对螺栓的操作工具,无疑给装卸维修工作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在操作中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往往需要退出扳手,重断插入这样往复多次的无效劳动,影响工效,尤其不适宜高空作业及特殊环境下使用。套筒扳手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退扳与插入造成的低效问题,然而却存在时操作空间要求苛刻,钳口不能及时调节的弊端,且套件多,造价高,携带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集活扳手与套筒扳手优点于一身的不退扳活扳手设计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下述设计完成:
整体外形基本采用活扳手造型,主要由上、下扳头、扳身及调整钳口大小的蜗轮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以下结构的综合设计:
a、铰接有套形副扳身的主扳身与上扳头铰接,穿过上扳头后翼两侧的销轴可沿主扳身上脊弧形暗槽滑动,以压迫弧形暗槽中设置的弹簧;
b、上扳头后翼两侧为圆弧且与副扳身相应处的直线段成微分滑动配合,副扳身前部下端设有与上扳头下端凸肩相吻合的闭锁头;
c、上扳头与下扳头滑道间设有凹槽,以设置一端接于上扳头,另一端接于下扳头的复位拉簧。为适应较大螺母的扭矩,下扳头的钳口对应侧,设计为凸肩状。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退扳活扳手时,握住扳身并调节蜗轮,使上、下扳头构成的钳口钳好螺母,旋扳身一角度。欲返程时,握力自然放松,扳身与上扳头受弧形暗槽中弹簧的作用,快速使蜗轮与齿条分离,同时上扳头下端凸肩与副扳身前端闭锁头也随之分离。在反向复位时,钳口经过一个360°/n(n为螺母边数)的角度,在复位拉簧的作用下自动地快速锁住螺母,且不留间隙。
在正向施力时,握紧扳身的同时,副扳身微小的角位移马上驱动上扳头的后翼做逆向滑动,装设在上扳头滑道中的下扳头齿条随之与蜗轮迅速啮合,这即是微分导前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扳头与扳身闭锁,再旋进一角度。如此重复,在不退扳的情况下,很快捷地完成了紧固或松拆操作,与普通活扳手相比,提高了工效,又较套筒板手降低了成本。
附图为不退板活扳手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
上扳头(2)与下扳头(4)的滑道间设有与复位接簧(1)相适应的凹槽,复位拉簧(1)一端连接上扳头(2),另一端连接下扳头(4)的相对端。
主扳身(10)与上扳头(2)以销轴(3)铰接。上扳头(2)的后翼为圆弧形,穿过其两侧的销轴(6’)可沿主扳身上脊弧形暗槽滑动,该暗槽中设置有弹簧(7),以螺母(8)封闭于槽中,主扳身(10)的前端装有与下扳头(4)的齿条相适应的调节蜗轮。蜗轮一端装有阻尼簧(5)。
套形副扳身(9)套于主扳身(10)上,并以销轴(6)铰接。副扳身(9)的前部下端闭锁头(b)与上扳头(2)的下端凸肩完全吻合。
为使本设计扳手适应较大扭矩,下扳头(4)的钳口对应侧设计为凸肩状,一方面增加扳头强度,另一方面使肩部向a-b闭锁头施压,避免扳头与扳身的损坏性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金水,未经冯金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64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