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无效
申请号: | 96219731.9 | 申请日: | 1996-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2811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5-13 |
发明(设计)人: | 蔡科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49/08 | 分类号: | A63B49/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效果 球拍 | ||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
羽球拍系属于一种高爆发力的运动器材,其使用情形完全异于网球拍,其特点为:材料使用量少,拍框所承受之网压张力比较高,击球时框体的变形量比较大;所以世界知名的品牌在高性能球拍领域的发展上无不朝如何能满足以上特点,并且期望在生产制程和结构设计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以便能够领导市场,而一般构成高功能性羽球拍框之结构皆必须拥有威力(Power)、控球(Control)及低振动(Lese Vibration)的必备条件,但是传统羽球拍框之结构设计尚无法达到能兼顾以上三点的优越性能。
一支好的羽球拍,其必须针对不一样的三部位:(A)头部(Head)、(B)中管(Shaft)、(C)握把(Handle),达到不一样功能的要求,以下是各部位的要求功能重点;
(A)头部(Head):头框的强度应足够承受高穿网磅数的要求,以便能发挥击球时的威力;良好的头框强度并可提高使用寿命的耐劳度(Durability)。
(B)中管(Shaft):中管部位是羽球拍框能否发挥出优异性能最重要的关键所在;中管必须拥有高刚性(High stiffness)结构,才能产生迅速的爆发力性能,此外又要兼顾适中的弹性,才能迎合选手舒适的挥拍手感。低扭力率(Low Twist)的控球性能,当球击中非中心点(off Center)时,球拍不扭曲,球的落点方向不致偏离太大。
(C)握把(Handle):握把必须要有低振频的(Less Vibration)的手感,否则持久使用,易产生运动员手肘的伤害亦即所谓的羽球肘。
在此要特别提出说明的是,因为羽球于比赛时,运动员扣球或杀球之机率相当高,因此击球时所产生之振动力相当大,而此振动力量所产生之地方就在握把,以目前习用羽球拍之设计,其在握把处并无类似本创作的特别吸振处理,唯仅在握把外缘加弹性体或其他设计,其吸振效果相当有限,何以?因为中管传递过来之振动力量已“直接”传至握把,纵使于握把外缘加一吸振外套,其效果已相当有限了,因为运动员手部系握紧握把,由中管传来之振动力,已无可避免造成运动员手肘之伤害了,因此上述所言,运动员其极易产生所谓羽球肘,本案之吸振接头设计系在振动力尚未传至握把前已将振动力作有效之消除。亦即中管击球时所生之振动力系间接传至握把,此将可大大降低握把振动力,可防止羽球肘之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可将来自中管击球时所产生之振动力量作大幅度之吸收及消除,因此振动力量传至握把部份将会相当低,此一设计将可大大防止羽球肘之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包括头框、中管及握把,其特征在于:于中管与握把间设置一吸振接头。
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置有吸振肋,于吸振肋之间形成吸振空间。
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一贯穿孔,于贯穿孔壁外设置该吸振肋,所述中管插设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吸振接头另一端形成下接合部,并藉该下接合部与握把结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优点是:
(1)本案之中管(Shaft)其系置入吸振接头内,且将其长度适当增长,其可增加力臂,进而增加了击球力量,然因吸振接头透过吸振肋及吸振空间双长吸振,使得来自中管之振动传至握把时已大大降低,由于吸振接头的吸振,此可防羽球肘之发生,亦即可防止运动伤害之发生。
(2)本案再于握把外套置一具弹性体之外套,此一弹性体外套系整支球拍第二道吸振装置,可减少运动员因击球所产生之手部运动伤害。
(3)本案之头框穿网磅数可增加,因其可增加击球威力,再者中管力臂加长亦可增加击球威力,然击球威力增加,相对的其振动力亦随之增加,如以一般之握把设计,其吸振效果不佳,将使运动员手部相当容易受伤,然以本案之吸振接头设计,可将振动力量作大部份之消除,配合弹性外套,则其振动力量传至手部将是非常小,实为一值得推广之设计。
图式的简要说明
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将配合所附的图式作一详细说明如下,以使本创作可以获致更进一步之了解,其中:
图1系本创作之立体分解图;
图2系为本创作之组合外观图;
图3系为本创作之吸振接头之立体剖面图;
图4系为本创作之组合后剖面图;
图5系为本创作之击球示意图;
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97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