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转式粉末成型机之缓冲转位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6220122.7 | 申请日: | 1996-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267881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9 |
发明(设计)人: | 龙焜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焜煌 |
主分类号: | B22F3/035 | 分类号: | B22F3/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军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粉末 成型 缓冲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转式粉末成型机之缓冲转位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借凸轮偏转角度及液压缸设置,以减少转位扭力及具有缓冲加压之结构。
一般回转式粉末成型机,如图1和2所示,于机台1上设有回转主体2,该回转主体2由上至下设有上转盘21、上模具盘22、下转盘24及传动盘25所构成一体,其粉末成型方式为,借传动蜗杆26啮合连接传动盘25带动回转主体2旋转,又回转主体2旋转使上压杆27及下压杆28的引导轴承271及导块281于固定的导盘272及导轨282滑行,使上下压杆27、28随回转主体2旋转时作上下移动,于上下模具盘22、23设有的模具221处,作进料、加压、成型及下料的连续动作,又于加压过程的上压杆27及下压杆28上方及下方适当距离处设有凸轮结构3、3′,分别借固定体31、31′上设有凸轮32、32′,其中凸轮32′贯穿机台1及导轨282上的缺槽2811,而凸伸于导轨282内;当上、下压杆27、28随回转主体2旋转至凸轮结构3、3′时,借回转主体2分别至凸轮32、32′间的距离为设定之加压冲程,借凸轮32、32′分别予以顶压及顶抵上、下压杆27、28上下压缩,而做粉末加压成型工作。前述为一般回转式粉末成型机加压成型的结构及动作原理。
就前述回转式粉末成型机的凸轮结构3、3′,如图3所示,当回转主体2的上压杆27即将接触凸轮32时,因凸轮32以垂直回转主体2径向方式设置,故上压杆27进入凸轮32下端时,与凸轮中心线形成一很大的进入角θ133,即为上压杆27中心线及凸轮32中心线偏离大,此举造成凸轮32及上压杆27间产生很大的扭力;又凸轮32与回转主体2间的距离为固定的加压冲程,顶压上压杆27时,乃以硬挤固定方式加压,而无缓冲动作,形成一种突然加压方式的动作。又下压杆28及凸轮结构3′亦如上述上压杆27及凸轮结构3造成的情形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前述扭力及突然加压方式造成的缺陷是:
1.凸轮及上压杆间产生的扭力,易影响极件整体使用寿命。
2.加压无缓冲,加压成形时间短,易使成品加压不密实。
3.突然加压方式,成品易产生龟裂。
4.上、下压杆端的模具头受凸轮突然加压,易造成断裂损坏,严重影响模具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予以改进,并提供一种新的回转式粉末成型机缓冲转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式粉末成型机之缓冲转位结构,包括有:
上凸轮结构4,于一固定座41之套孔411内设有一适当偏转角度θ244之键座412,该固定座41内套设一固定体42,其上借销轴固设一凸轮45,并借一方键43置入键座412,固定体42于以适当偏转角度θ244定位于固定座41上;
下凸轮结构5,其结构与上述上凸轮结构4相同;
二油压缸6、6′,分别设置于上、下凸轮结构4、5之上方及下方,其活塞63之轴杆61端设有压板62,分别连接至上、下凸轮结构之固定体上方及下方,压板62顶压连接固定体42;
一蓄压器7,以油路连接至二油压缸6、6′上,其内设有可收缩或张弛的氮气囊71,又可外接一提供管路油料压力消耗之补充的泵浦8及动力马达9;
上述各部分构件,于回转式粉末成型机之回转主体2加压处上方及下方适当处分别设有上、下凸轮结构4、5,于该上、下凸轮结构上方及下方各设有油压缸6、6′,并连接有油路至一蓄压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回转式粉末成型机回转主体之立体图。
图2:回转式粉末成型机回转主体之剖视图。
图3:现有凸轮结构动作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之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上凸轮结构之分解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上凸轮结构之上视组合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上凸轮结构之动作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上凸轮结构之缓冲动作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机台2-回转主体21-上转盘22-上模具盘221-模具23-下模具盘24-下转盘25-传动盘26-传动蜗杆27-上压杆271-导引轴承272-导盘28-下压杆281-导块2811(11)-缺槽282-导轨3、3′-凸轮结构31、31′-固定体32、32′-凸轮33-进入角θ14-上凸轮结构41-固定座411-套孔412-键座42-固定体421-键座43-方键44-偏转角度θ245-凸轮46-进入角θ35-下凸轮结构6、6′-油压缸61-轴杆62-压板63-活塞64-冲程L7-蓄压器71-氮气囊8-泵浦9-动力马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焜煌,未经龙焜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01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