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积炭耐污火花塞无效
申请号: | 96220525.7 | 申请日: | 199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2650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宪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宪贵 |
主分类号: | H01T13/02 | 分类号: | H01T13/02;H01T13/20 |
代理公司: | 开封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乔玉萍 |
地址: | 475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积炭耐污 火花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花塞,特别是一种抗积炭、耐污火花塞。
通常使用的火花塞,其结构是由瓷绝缘组件以及位于瓷绝缘组件外部的金属壳体两部分组成,中心电极位于瓷绝缘体的中心孔内,而侧电极固定连接在金属壳体的下端,使用时,靠两电极间形成的高压电火花点燃汽缸中的可燃混合气,众所周知,瓷绝缘体是火花塞产品性能的关键件,而已有技术中,瓷绝缘体发火端与金属壳体间仅设置有一环状热室,使两电极间所能形成的表面泄漏距离较小,并受到限制,当发动机出现不完全燃烧积炭时,电流很容易沿绝缘体发火端的外表面泄漏,导致电极间不产生电火花,不能点燃混合气,致使发动机运转不正常,此时,必须立即更换火花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积炭耐污火花塞,它不仅抗积炭、耐污能力强,可靠性高,而且可大大延长维护清理积炭的时间及使用寿命。
其具体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瓷绝缘体发火端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电极间的表面泄漏距离,扩大瓷绝缘体发火端部内孔,使位于瓷绝缘体中心孔中的中心电极与瓷绝缘体间构成一环状内热室,而瓷绝缘体发火端与金属壳体构成的另外一热室与内热室一同构成双热室结构,并且,在金属壳体下端固定连接一侧电极作为搭铁电极,使电火花在两电极间产生,或金属壳体本身作为搭铁地电极,而在瓷绝缘体发火端的端面及端部内、外侧壁上涂复一层耐高温,抗氧化的高温合金作为中间过渡电极,使电火花在中心电极与过渡电极以及过渡电极与金属壳体之间同时产生,而成为双火花放电。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热室结构,不仅点火能力强,可靠性高,结构简单,而且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电极间的表面泄漏距离,大大提高了火花塞的抗积炭、耐污能力,延长了维护清理积炭的时间,减少了维护清理积炭的次数,同时也大大延长了火花塞的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主视图。
实施例1:
图1中,中心电极(5)通过导电玻璃(4)与接线螺杆(3)胶接,并位于瓷绝缘体(2)的中心孔中,构成瓷绝缘组件,金属壳体(1)位于瓷绝缘体外部,其下端焊接有弯曲的侧电极(7),作为搭铁地电极,在瓷绝缘体组件与金属壳体之间设置有中间密封环(6),火花塞下端金属壳体(1)与瓷绝缘体(2)之间,瓷绝缘体(2)与中心电极(5)之间分别设置有环状外热室(a)及内热室(b)。
使用时,可借助金属壳体(1)上相应的螺纹将火花塞旋入发动机汽缸燃烧室中,发动机的高压电源线按序接在接线螺杆(3)的外露部分上,即可进行点火操作,电火花在火花塞的中心电极(5)与侧电极(7)之间产生。当火花塞积炭时,可方便地进行人工清理。
实施例2:
图2中,是以金属壳体本身作为搭铁地电极,而在瓷绝缘体发火端上设置有中间过渡电极,中间过渡电极(8)是由瓷绝缘体发火端的端面及端部的内、外侧壁上涂复的一层高温合金构成。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此结构所构成的火花塞的电火花是在中心电极(5)与过渡电极(8)以及过渡电极(8)与金属壳体(1)之间同时产生,此火花塞适于高速、高压缩比的发动机(如:摩托车、轿车用发动机)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宪贵,未经刘宪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05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自行车上的能收卷的车篷
- 下一篇:一种耐用黑板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