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换热炉无效
申请号: | 96226188.2 | 申请日: | 1996-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291630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恩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恩官 |
主分类号: | F27B1/00 | 分类号: | F27B1/00 |
代理公司: | 东北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欣 |
地址: | 110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换热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换热炉。
目前木材、粮食等的干燥、烘干等一般采用烟火窑烘干、蒸气窑烘干或电热窑烘干,其中,烟火窑对木材的干燥周期长,容易起火,不安全,且不适合于干燥药品、食品、粮食等。其中蒸气窑干燥周期长、燃料消耗高、成本高。电热窑浪费电能、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燥周期短效率高、安全、低耗、低成本且能适用于木材、中草药、食品、粮食、烟草干果品等的烘干、干燥用的换热炉。
本实用新型是由如下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燃烧装置、对流热交换体、热风出口、冷风入口、及排烟口组成,其中对流热交换体包括对流热交换管和对流热交换隔板,设置在冷风入口与燃烧装置之间,其中热交换隔板由隔板形成多条冷空气和热空气通道,冷空气通道与热空气通道相间设置,热交换管和管子之间的空隙形成冷空气和热空气通道,热交换隔板与热交换管的冷热空气通道相对应连接,冷空气通道入口端与冷风入口相联接,冷空气通道的出口端为热风口,热空气通道即烟气通道的起始端与燃烧装置相联接,其出口端与烟道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由于采用了逆流热交换管与逆流热交换隔板,冷风换热时呈逆流形式,有利于逆流热交换在炉体内的完成,所以其效率高,节约能源。
2、由于在炉本体的热风出口处直接排出的是干燥的热风,而与明火隔绝,使用安全。
3、本实用新型应用广泛,可适用于农、林、牧、付、渔等产品的深加工,可对木材、粮食、药品、茶叶、干果品和烟草等进行干燥和烘干,也可作为热源进行供暖。
附图1为卧式节能换热炉的主视图
附图2为卧式节能换热炉的左视图
附图3为立式节能换热炉的主视图
附图4为立式节能换热炉的左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换热炉由燃烧装置1、热交换管2、9、热交换隔板3、热交换隔板6、热风出口7、冷风入口5和烟道4组成,热交换管2设置于燃烧装置1的上方,热交换管9设置于燃烧装置1的侧面,热交换管2、9的管内为燃烧烟气通道,管壁之间的空隙为冷空气对流换热通道,热交换隔板3和热交换隔板6由一组隔板组成,其冷空气通道与热空气通道相间设置,以利于形成对流热交换,热交换管2和热交换隔板3的冷热空气通道相对应连接,热交换管9和热交换隔板6的冷热空气通道相对应连接,热交换隔板3、6的冷空气通道与冷风入口5相通,热交换隔板3、6的烟气通道与烟道4相通,热交换管2、9的冷空气通道与热风出口相通。
换热炉工作时,燃烧装置生成的热烟气通过热交换管2、热交换隔板3和经热交换管9、热交换隔板6由烟道4排出,冷空气通过热交换隔板3、热交换管2和经热交换隔板6、热交换管9,经过逆流热交换后由热风出口7排出,冷空气与热空气在炉体内经过逆流热交换,在热风出口7处排出的是热风。
实施例二:
如图3、4所示,换热炉由燃烧装置11、热交换管12、15、热交换隔板13、热风出口19、冷风入口14和烟道13组成,热交换管12设置于燃烧装置11的上方,热交换隔板16设置于燃烧装置11的侧面,热交换管12由内管12′和外管12″A组成、换热管12、15的管内为热空气通道,管外壁之间的空隙为空气对流换热的烟气通道,热交换隔板16由一组隔板组成,其冷空气通道与热空气通道相间设置,热交换管12和热交换隔板16的冷空气通道相对应连接,热交换管15和热交换隔板16的热空气通道相对应连接,热交换管15的冷空气通道与冷风入口14相通,热交换管15的烟气通道与烟道相通,热交换管12的冷空气通道与热风出口19相通。
换热炉工作时,燃烧装置11将产生的热烟气通过热交换管12、热交换隔板16和热交换管15形成热交换后由烟道排出,冷空气由冷空气入口14经热交换管15、热交换隔板16、热交换管12经过逆流热交换后由热风出口排出,冷空气与热空气在炉体内经过逆流热交换,在热风出口处排出的是热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恩官,未经王恩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61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