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防盗报警自行车锁无效
申请号: | 96229541.8 | 申请日: | 1996-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27285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振烈 |
主分类号: | B62H5/20 | 分类号: | B62H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第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干权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防盗 报警 自行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的车锁,特别是一种带有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并且由车主任意选择功能的车锁。
在现有技术中,各种包含有锁体,锁头和锁环的车锁,为了防盗,往通过加强锁体和锁环结构,提高材料强度,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目前国内外均属最新材料,且带有电子防盗报警功能的车锁,由被动防盗变为主动防窃,改进防盗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车锁与现有技术一样包含有锁体,锁头和锁环。其特点是:锁体选用变性铝合金,一次压铸成形,体质轻而强度高;在锁体内装有电子报警装置,由锁头和锁环协同控制该电子报警装置,电子线路集成化、模块化、自成一体,同时达到监控车辆状态。这样,在盗贼撬车锁和偷车时,电子报警装置即发出报警声,改变了传统的防盗窃手段,起到较好的防盗效果。
上述的电子报警装置结构可以设计为由锁头与锁环,联动开关,电池,位置状态开关,音响器和电子模块构成。该电子模块可以设计为由市售的9561型电子集成块,市售的4011型电子集成块,7个电阻、6个电容器,2个三极管,1个二极管构成至电路。位置开关采用玻璃泡水银开关。这样,当车主选择警戎状态时,在车锁处于锁闭状态后,锁头与锁环联动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当盗贼触车锁或碰动,搬运车辆时,位置状态开关即行关闭,于是电子模块主电路接通电源,音响器发出报警声。打开车锁时,锁头与锁环联动开关打开,则不会发出报警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优点:质轻,耐锈蚀,由于本车锁装有电子报警装置,在盗贼撬车锁或碰动,搬运车辆时即发出报警声,使被动防盗变为主动防盗,能有效降低案发率,又由于车辆停放处在各种情况,或停放街上,或停放车棚或家中,本车锁具有的功能可便于车主任意选择。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即图3中X-X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E-E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背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位置状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方案是:参见图1,图2,图3,图4,本车锁包含有锁头(1、6)、锁头(8)、锁环(3)。锁体由前锁体(6)和后锁体(1)构成。锁环(3)插在后锁体(1)的锁孔(21、22)内(警戎状态)锁体内装有电子报警装置。参见图5,该电子报警装置由锁头(8)与锁环(3)联动开关K2,电池E,位置状态开关K1,音响器Y和电子模块M构成。电子模块M由9561型和4011型二个电子集成块,7个电阻、6个电容、2个三极管、1个二极管构成。当车主选择警戎状态时,如果位置状态开关K1发生信号时,电阻R电容C组成的延时电路工作,在电子集成块U1输出端保持12秒钟左右的高电平,音响器Y发出报警声,在1-2个周波后,电容C使电子集成块U1处于低电平,U1截止后,停止报警。若K1持续发出信号,则报警声不间断。参见图6,位置状态开关K1采用玻璃泡水银珠开关,其结构是玻璃泡B内盛一粒水银珠HG,水银珠HG控制延伸在玻璃泡B内的两根电极J1J2的导通。参见图1,图2,图3,锁头(8)与锁环(3)联动开关K2的联动机械是:锁扣杆(5)中部由二个复位弹簧(4)支承,使锁扣杆中部与锁头(8)端部偏心销匹配,锁扣滑杆上部一端与联动开关K2吻接,另一端为不报枸警锁定端,下部一端为报警锁定端。当开锁时,用钥匙转动锁头(8),锁头尾端偏心销的旋转力矩推动锁扣滑杆下部锁定端退出锁环(3)的端部槽,则锁环(3)面从锁体的锁孔(21、22)中拉出,由子锁环扣滑杆的左移,其上部与联动开关K2的吻接端亦即分离。锁体的锁孔(19、20)为不报警锁定孔,是专为车主在无需警戎的状态下设计,使用的。参见图1和图2,前锁体(6)与后锁体(1)合拢后形成锁内各部件的存放腔,采用模块化设计,内存电子模块(7),音响器Y,电池E等及固定在壳外的开关K1。电池盒盖后侧上端部有一孔口与锁孔(22)内相吻合,在锁上车锁时,由于锁环(3)插在锁孔(21、22)内则同时插过该孔口,而使电池盒盖不能打开,只有在开锁后,才能打开电池盒盖,该车锁用夹头(13)将锁具面定在车子上,参见图5,电路连接由集成块4011A块输出一端与4011B块输入端相接,再与电阻R6、三极管T1基极相接,4011B块输出一端与电容C1、4011A块输入端相接,再与电阻R3一端相连,电阻R3另一端接地,4011A块另一输出端与电阻R2、电容C4、电阻R1及开关K1相接,在电阻R1和R2另一端上接有开关K2、二极管、电源、T1集电极、喇叭Y1电阻R5一端,喇叭Y1另一端与三极管T2集电极相连,三极管T2基极上与电子模块M输出端相接,三极管T1集电极与电子模块M输入端相接,三极管T2发射极与电子模块M另一端相连接,再与电容C5及电阻R5一端相接,电阻R5一端抽头与集成块4011C输出端一端相接,4011C另一输出端与4011D输入端相接,再与4011B输出端一端相连,4011D的二个输出端相连后通过电容C2接入4011C输入端,4 011D输出端与电阻R4一端相接,R4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振烈,未经陈振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95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