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泥胶合剂的配制设备无效
申请号: | 96232188.5 | 申请日: | 1996-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27412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11 |
发明(设计)人: | 潘荣法;曹祖耀;闵定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雷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26 | 分类号: | B28C5/2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建和,夏晓 |
地址: | 21003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胶合 配制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适合于水泥胶合剂配制的设备,特别适用于具有经济规模的绝缘子组装生产线。
绝缘子组装生产线用水泥胶合剂由水泥、硅砂与水或含有减水剂的水溶液混合而成。其配比由产品的设计强度和胶装工艺确定;一次配制的水泥胶合剂量,由被胶装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该胶合剂的一次使用周期决定。
先有技术可参照图4,人工将按设计值称量好的水泥、硅砂和水先后倒入一敞口搅拌容器36中;人工启动搅拌器电机34,立式搅拌叶35则围绕搅拌的主轴32,作公转运动,同时围绕着身身的轴线作自转运动;工艺规定的搅拌时间一到,人工停止搅拌器电机34;人工启动支架37的升降电机33或手轮31,使搅拌容器36随着支架37下降,并人工卸下搅拌叶35,以便从支架37上抬下搅拌容器36,取出水泥胶合剂供下道工序使用;卸空的搅拌容器36,由人工装到支架37上;重新装上搅拌叶35,再使支架37升高、搅拌容器36复位。下一配制周期重新从人工加料开始,如上循环。综上所述,先有技术的优点是:搅拌叶具有公转和自转相结合的行星运动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搅拌混合的均匀性。然而问题是操作使用不方便,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较低。此外,先有技术的缺陷是,搅拌叶35的底部形状为弧形,在搅拌器底部易形成“死角”,这对于提高水泥胶合剂的均匀性极为不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水泥胶合剂的配制设备,以克服先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从而得到一种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较高的水泥胶合剂的配制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水泥胶合剂的配制设备,包括容器、搅拌叶、电机等构成的机械搅拌器,其特征是搅拌器主轴安装在上下支承轴承13,18上,主轴上端与一只动力气缸的活塞杆相联,下端与轴承安装在升降导正滑架上,轴的下端安装有偏心盘及齿轮17,并在偏心位置通过齿轮19啮合安装搅拌叶转轴,主轴上开有滑动键槽,搅拌容器在水平方向上安装在滑轨上,并可翻转和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效率高,劳动强度小,既能方便地翻转、又能方便地复位,有利于卸料和进料。
以下结合附图和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搅拌器驱动轴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搅拌容器与搅拌叶相对位置纵剖视图
图4是先有技术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立式搅拌器的主轴15与一只具有一定行程的动力气缸1的活塞杆11相联,变更活塞的工作方向,即可使搅拌叶作停留在高位静止和下达到底位工作的状态变换。为了保留行星运动的优点,搅拌器的主轴15其上端轴承13,通过轴承壳12联接在活塞杆11末端的螺套14上,其下端轴承18安装在其自身升降导正用的滑架3上;其末端安装有偏心盘21,在给定的偏心位置上安装有搅拌叶10的自转轴20及其传动小齿轮19,小齿轮与安装在导正滑架3上的齿轮17吻合;其中部,在180度对称的位置上,加工有两条长于工作行程的滑键槽22,该键槽与驱动减速器16的最后一只被动齿轮的滑键相配合,该驱动电机2仅在主轴下降的工作位置方能运转。
图1中还给出搅拌容器在A、B二个工位上水平地变换位置。这样,搅拌容器既可在A工位接受搅拌叶于下降位置进行搅拌和加水,又可在B工位完成下述任务:(1)方便地翻转,卸出配好的水泥胶剂;(2)方便地复位,接纳从B工位正上方加入的水泥和硅砂,并有条件采取密封措施,防止粉尘飞扬。由两只轴承座6支承的搅拌容器7以及可供搅拌容器7在轴承座6上翻转和复位的动力气缸5,被安装在一块可以水平位移的支承滑板23上,支承滑板被安放在具有水平滑道的机座24上,机座上装有一只可供滑板载着搅拌容器在A、B工位周期性变换位置的动力气缸8。搅拌容器连有动力气缸的活塞杆。
变搅拌器网状弧形叶片为网状局部平底叶片,以克服混料搅拌的“死角”。方案如图3所示:网状弧形叶片(10)底部中间有一段水平直线,其长度等于叶片自转轴偏心距离a的二倍:搅拌容器底部中间圆形水平面的直径,等于偏心距a的四倍。
其工作过程如下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雷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雷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21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