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骨圈椎体融合器无效
申请号: | 96236772.9 | 申请日: | 1996-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248541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林;黎兆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军林 |
主分类号: | A61B17/58 | 分类号: | A61B17/58 |
代理公司: | 广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阎永昌 |
地址: | 51051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圈椎体 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椎体融合器,特别是骨圈椎体融合器。
在骨科常见的脊柱椎体融合术中,植骨固定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国内目前常用取自体骨(常取髂骨)嵌入椎体固定,但此类手术,一是手术创伤较大,二是增加手术难度,三是植骨块与椎体镶嵌不完全,无足够支撑、抗弯及抗滑能力,常有脱出及压迫脊髓发生,四是不能保持和增大椎间隙,常塌陷和间隙变窄。而国外近年来发明的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的应用,使手术暴露创伤缩小,简单易行,固定支撑、抗弯和抗滑功能较好,且可保持椎间隙高度。但TFC为不能吸收的钛钢,无促进骨融合作用,当手术数月椎体融合后,它却成为多余的异物,永存于椎体中;另TFC虽为去磁钛钢,手术后CT、MRI复查图像仍受影响,而且TFC为进口器械,价格昂贵,特别是与之配套的专用手术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骨传导和诱导作用,椎体融合后骨圈可完全吸收消失,术后CT、MRI复查图像无影响、价格低廉、性能完全可以代替TFC的骨圈椎体融合器。(简称骨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骨圈椎体融合器,由新鲜尸体皮质骨或深冻皮质骨加工的骨环、骨螺丝、骨块组成,其特征在于:由两块皮质厚度匹配的骨块加工成圆柱状,后端内为空腔,前端保持密封状,由骨螺丝将两骨块紧密拧合在一起;后端端面加工成一个阶台,在与两骨块结合面垂直的中心线上开一个开口槽,阶台上套固着骨环;骨圈表面上加工成螺纹,在整个螺纹的槽底,沿斜线方向钻成几列与空腔相通的通心孔。
——所述的骨块,是一对带有螺纹半环皮质骨块,螺纹中有数十个小孔,半环骨块上端中央有深度约3mm垂直开口槽。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这样的:骨螺丝与骨环的作用是把两骨块组合为一体。骨圈上螺纹的作用是便于骨圈旋入椎体上相应的内螺纹骨槽中,以防骨圈滑动。后端的开口槽是用于插入特制的旋具,以便把骨圈拧入椎体。骨圈内的空腔用于填入自体松质骨,而骨圈表面通心孔是便于空腔内的松质骨与椎体骨相互融合的途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骨圈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中:1、骨螺丝,2、通心孔,3、螺纹,4、空腔。
图2为骨圈的轴测装配图,图中:1、开口槽,2、阶台,3、骨环。
使用时,先用配套的环锯,以病变椎体隙为中心,从椎体前正中向椎管方向钻入,取骨开窗,从开窗口处理病灶,然后用配套丝椎开槽,取出丝椎,冲洗术区,再用配套骨圈(有两种规格,一种为15mm×15mm,主要用于下颈椎及胸腰椎,另一种为14mm×14mm,主要用于颈椎和小孩),在X光机监视下,旋转扭入槽中,置于椎体中央,然后将前环锯取出的自体骨剪成小颗粒状骨碎,放入骨圈空腔,塞满后,关闭切口。
本骨圈椎体融合器具有TFC特性,且在四个方面优于TFC,第一:骨圈为新鲜尸体皮质骨或深冻皮质骨,具有骨传导、诱导作用,能促进椎体融合;第二;椎体融合后,骨圈可完全吸收消失;第三:术后CT、MRI复查图像无影响;第四:骨圈价值仅为TFC的1/8—1/10,手术配套工具价值仅为进口的1/200—1/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军林,未经杨军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6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